作者:封寿炎
新闻背景: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日前因病去世,社会各界迅速掀起缅怀热潮。30年来,《西游记》在电视荧屏上长盛不衰,成为一代代人的童年记忆,树立起一座电视艺术的丰碑。
每当寒暑假来临之际,各大电视台就会频繁重播《西游记》。然而,这部为孩子们带来无数欢声笑语的电视剧集,拍摄却远不像观剧那么轻松欢乐。由于资金、技术、拍摄条件的诸多制约,要把《西游记》这样的神魔小说改编拍摄为电视剧绝非易事。如何通过电视画面展现那些上天入地的故事情节、充满想象力的妖魔鬼怪,成为电视工作者面前巨大的难题。
正是由于面临这些空前的挑战,杨洁导演追求艺术的理想信念,以及克服困难、勇攀艺术高峰的勇气尤其令人感佩。《西游记》剧组经历的重重困难,早就被媒体反复报导过。亲身体会其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杨洁导演曾称:“《西游记》是我心中永远一个结一个痛,十年我没看过它。”然而,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杨洁不顾身体健康和个人毁誉,全身心投身拍摄工作,缔造了这部难以逾越的经典。
俗话说,戏如其人。杨洁拍摄《西游记》,何尝不是一次艺术世界里的“西天取经”。正是对于艺术有着信仰一般的执着,才有了穿越大漠关山、跋涉千里万里的勇气和力量。正是有着对困难等闲视之,把毁誉名利都置之度外的气魄,才能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她身上所体现的老一辈电视人的精神品格,尤其值得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珍视和传承。
近些年来,每逢有老一辈艺术家辞世,人们都会感叹唏嘘。这里面固然有对他们艺术成就的缅怀和追思,也确实包含着对于当下文化艺术领域一些浮躁之风的失望。拿当下一些电视人与杨洁那个年代的电视人对比,确实常常会让人痛心艺术精神的失落。现在电视剧拍摄的经费预算、技术条件、工作环境、演职人员的收入待遇都远非杨洁那个年代所能比拟,但一些电视人却丢失了艺术工作最需要的精神。没有追求艺术的精神,没有甘于为艺术牺牲奉献的精神,电视工作者很难创造出优秀的电视作品来。
86版《西游记》在年开拍。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不久,长期肆虐文化艺术领域的极左思潮还没有得到彻底清除,文艺创作的环境仍然逼仄。《西游记》主题曲仅仅因为使用了西方乐器,就差点连同作曲者一起被撤下。然而,就是在这种不利的外部环境下,艺术工作者心怀理想信念,冲破思想樊篱,迎来了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和《红楼梦》,以及稍后创作播出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功,既叫好又叫座,成为我国电视艺术的经典之作。如果没有对于电视艺术的执着追求,无法想象他们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
现在的文艺创作环境,远比86版《西游记》的创作年代宽松自由。然而,这种自由却没有受到珍视和更多的拓展。一些知名演员为了多挣钱,同时辗转于多个剧组,跨档期演戏成为常态,甚至使用替身和抠图技术来假演。这种演戏无数,却没有一部戏让人记住的演员,与慢工出细活,精心打磨一部戏就足以树立艺术丰碑的老一辈电视人相比,在艺术的天秤上高下立判。
缅怀杨洁导演,更期待她那种艺术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