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什么情况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31125/w2jshgy.html《三国演义》第五回,写群雄讨伐董卓,董卓手下一将曰华雄,骁勇非常,连杀鲍忠、祖茂、俞涉潘凤等数将,群雄恐慌,“众皆失色”。这时,关羽自告奋勇,愿出战“斩华雄头献于帐下”。讨董盟主袁绍因其职位低下,要将他“打出”。曹操急止之,并“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一其酒尚温。这就是有名的“温酒斩华雄”故事。文笔精彩,手法绝妙。前面数场战斗,如前人所评:“都用虚写,妙。”“写得华雄声势,越衬得云长声势。”写华雄无人可敌,烘云托月,更显得斩华雄的关羽英雄盖世。到了写关羽斩华雄的关键时刻,又不正面着笔,仅从“众诸侯”耳闻目见绘出,说时迟那时快,华雄之头已被掷到面前,真是神勇!作者举重若轻,非大手笔何能至此!但这些惊心动魄的场景是作者为了塑造关羽的形象而“虚构”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为了烘托关羽之勇而被华雄杀死的那几人,恐怕只有祖茂史有其人(史书未写其死),其他几人可能皆为子虚乌有者。其次,华雄此人历史上确有,但并非死于关羽之手,而是死于孙坚部伍之手。《三国志孙坚传》明文记载:“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地名),大破卓(董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关羽既非孙坚的部将,亦从未依附过孙坚,显然不会参与斩杀华雄的这场战斗。但作者偏要这样写,是为了突现关羽早在名声不显时,就已经立过大功,非般将领所能比的了。而且,《三国志》中的这个“华雄”,也可能记载有误,不是姓“华”而是姓“叶”。卢弼《三国志集解》曰:“潘眉曰:‘督’当为尉’,‘华’当为叶’。《广韵》二十九“叶’引《吴志·孙坚传》有都尉叶雄’,知宋本如此,今本误也。宜从《广韵》。”华、叶繁体相近,或因形近而讹。但不管叫“华雄”还是“叶雄”,董卓手下确曾有过这样一个将领,在群雄讨伐董卓时被孙坚部伍所杀。而罗贯中把孙坚部伍的功劳“移置”到关羽身上,对塑造关羽的形象是非常有用的。有人认为,这样处理“过分夸张,属于浪漫主义手法”(刘知渐《三国演义新论》。我觉得,这种浪漫主义是以现实主义做基础的,虽有所“夸张”,但尚不算“过分”。非这种奇特的笔墨,不能塑这样奇特的人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