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书籍分享
《三国演义》
一书一情怀
今天分享的是余党绪老师主编导读的《三国演义》。鱼利明老师介绍余党绪老师的整本书阅读给我们认识后,便读完了他的书,印象很深,还加了他的名著讨论群。发现自己是群里唯一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其他都是大学教师,博士之流。难怪他布置的作业让我束手无策。于是从最简单入手,读一读他的导读版名著。这套书和《三国演义》对比,只是多了余老师的导读和课后思考部分。
他一直在做“整本书阅读”的课题。一直以文字“母题”来聚焦文本的核心与个性。他认为“母题”是神话、艺术和文学中最基本的题旨范畴,如冒险、成长、生存、爱情、死亡、复仇、野心、命运、堕落、苦难、救赎等。母题是人类在生存与生活中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思考,体现了各民族各自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特质。
围绕“母题”进行探索,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思辨的过程。
感性的快乐是短暂和肤浅的,思考的乐趣才是深刻的,理智的乐趣远胜于感官的快乐。
带着问题去阅读,或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阅读的真正快乐。
以第一回为例,可以看到余老师的导读。
就下列议题组织一场辩论:赤壁大败后,曹操引兵逃到南郡。回想赤壁惨败,曹操不禁捶胸大哭,感慨“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如果郭嘉在世,他能否改变赤壁之战的败局?
这个设计将情境限定在小说之中,除了“辩论”这个任务,其他信息都来自文本。这就促进学生进入文本,不仅要理解曹操与郭嘉两个人的性格与精神世界,还要研究曹操与郭嘉的关系及交往史,且充分研究“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和过程。基于这种阅读与研究的辩论,才可能有真正的对抗与辩驳,才能驱使双方不断回到文本,不断修正观点,进而形成相对合理的判断。在这个任务中,情境的单纯无损于学生的深度思考。
学习方式没有新旧之分,也无先天的优劣之别,关键在于合宜。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任务性学习需要谨慎的探索与理性的实践。
电视台谈话类节目《如果人生可以重来》邀请刘璋参加访谈。主持人提出了两个问题,请刘璋提前准备。如果你是刘璋,你会如何回答?请为刘璋准备一份答问备忘录。两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还会拒绝郑度“坚壁清野”的建议吗?如果人生可以重来,刘备围困成都,你还会选择投降吗?
终于知道了刘关张的身高。也知道了张飞和林冲居然长相相似:都是“豹头环眼”都是身高“八尺”≈cm都是用的“丈八蛇矛”。但张飞和林冲显然是差异很大的两个人啊!
余老师通过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去思考,去思辨,不盲从作者的观点,不迷信经典的权威。
我认真读它的初衷是要带着学生来共读经典,自己有了底气,才能让学生有收获。
注:《戏说王维》原文出自执子末《沐阳说》
分享
鱼利明李晓音
小编
鱼静
感谢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