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您知道水浒水浒传水浒全传

草稿:年11月6日星期一

标题:简单叙述当今市面上流行的《水浒传》版本

《水浒传》从明朝的时候就有,但原貌已经看不到了。在民间传抄了好多年,才开始出现了正式的版本。

明清两代,《水浒传》的各种版本有几十种之多,主要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简本系统,一个是繁本系统。从名字上就能看的出来——简本的内容比较简单,而繁本的则比较复杂。

学术界有两种看法:1.一种认为是先有的简本,然后在简本的基础之上有添枝加叶,形成了繁本。2.而另外一种看法则截然相反,认为是先有的繁本,简本是删节了繁本而得来的。

远的不提,只说时至今日,我们在市面上所能看到的、最普遍的、最通常的,是三种版本,而这三种版本都属于繁本系统。

1.

第一种是容与堂本,本名叫做《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这是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年)刊行的。

这是目前已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最接近原貌的一个版本,一共回。

因为最早,所以在故事情节以及细节方面,多有疏漏之处。

咱们目前人民文学出版社所出版的,古典普及版本四大名著(也就是所谓的“权威版”),其中的《水浒传》就是以容与堂本为底本。

(“以某为底本”的意思是说:以这个版本为基础,然后再参考其他各种版本进行校对和调整,并非一字不漏的彻底遵照原本。)

2.

容与堂本之后,明万历年间又出现了第二个版本,叫做:袁无涯本。

袁无涯是一位书商,他的版本是在容与堂本的基础之上修改的,把容与堂本的一些疏漏之处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并且还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情节。这个版本一共是回。题名叫做《水浒全传》。

有学者推论,袁无涯本之所以增加了20回的内容,并且题名叫做“全传”,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在销量上超过容与堂本。因为他自称“全传”,当然是暗讽容与堂本“不全”。

湖南的岳麓书社比较喜欢这个版本,以这个为底本进行校对,前后换了不同的包装,出版了好几次。华夏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等等也比较喜欢这个版本。

3.

到了清朝,金圣叹搞了个版本叫做:贯华堂本。

他腰斩了《水浒传》,只有前面70回。故事只讲述到梁山伯英雄排座次,往后就没有了。

(并且他还在原文里增加了自己的评语)

学者们对此也有两种推测:1.第一种推测就是,金圣叹认为前面70回是故事的精彩和精华之所在,后面的内容有没有都不重要,所以就砍掉了。2.另外一种推测则是认为:金圣叹特别推崇朝廷,梁山是草寇,没资格投降朝廷被招安反正。

金圣叹在搞自己本的时候,他声称容与堂本和袁无涯本都是野狐禅,只有他的是最正宗,是真正的:古本。

而且经过金圣叹所编撰的前面70回的内容,在文学质量上确实属于上乘。所以自从他的这个版本一出就风行海内,其他的版本几乎消亡殆尽。整个清朝流行的都是他这70回的版本。有近两百年人们都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

所以,清朝后来有很多给水浒故事写续书的,都是从70回往后接续的。比如说影响力最大的《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

《荡寇志》的作者说,什么梁山被朝廷招安替朝廷出力,都是谣言。梁山草寇们根本没资格投降。他们真正的结局是被朝廷大军斩尽诛绝。甚至后来香港邵氏公司所拍摄的老电影。上集叫《水浒传》,下集就叫《荡寇志》。

这主要原因就是金圣叹这个70回的版本,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曾经出过70回的贯华堂本,题名叫做《水浒》。当时把金圣叹的评语都删掉了,只留下了70回的原本为底本整理出版。

(后来正式出版古典小说普及版的四大名著合集。在挑选水浒版本的时候,放弃了贯华堂本而采用了容与堂本。为什么呢?因为领袖曾经说过: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

小结: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对这三个版本,分别有一些了解了。

想当初,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图书出版还是比较正规的。所以从书名上就能看得出来他采用的是哪个底本:

《水浒》,70回,贯华堂本。

《水浒传》,回,容与堂本。

《水浒全传》,回,袁无涯本。

但是新世纪以后,出版社乱象开始来了。不管底本是什么,不管内容是多少回……通通都起名叫做《水浒传》,甚至很多大牌出版社也未能免俗。

比如上面这几个版本其实都是70回的,但都叫《水浒传》,而不叫《水浒》。这样就给读者造成了很多困扰。

所以请大家擦亮眼睛吧。

(完)

附:今天主要就是说一下市面上主要流行的三个版本的不同,不涉及什么古籍考证和什么评语评点。所以本文只面对普通阅读者,而不是面对专家。话说回来,专家也不用我来普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