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普遍熟悉《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罗贯中笔下的作品,以虚构的元素为基础,对三国历史进行了演绎。罗贯中在其中加入了许多个人主观感受,使得故事更富有情感色彩。相较之下,《三国志》这本历史书籍并不为人所熟知,只有少数人读过它。作为中国二十四史系列之一,它是由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所写。该书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和东吴的历史,采用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形式,因此被视为“前四史”之一,享有很高的评价。那么,小说与正史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呢?
《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拜成为兄弟的场景被描绘得非常早。小说中,他们三人在认识的第二天就来到桃园,庄重地进行了结拜仪式。自那一刻起,“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名言便广为传颂至今。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刘备、关羽和张飞结拜的情节,只简单地提及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形容他们情同兄弟。
关于关羽的成名战,即温酒斩华雄,在《三国演义》中有所描述。在出征前,曹操为关羽热了一壶酒,静等他的好消息。而关羽只用了一招就斩下了华雄的头颅,并带着华雄的头颅自信地回到了军中,从此在军队中赢得了声望。当曹操看到关羽归来时,手边的酒壶还是温的。但根据《三国志》记载,事实并非如此。华雄的确被杀死了,但是凶手并非关羽,而是当时江东的主人孙坚。而真正的关羽则心怀远方,一路向北寻找刘备。
关羽的伟大战功之一是击败了文丑,那么文丑是谁呢?根据史料记载,文丑是东汉末年河北地区的一个将领,后来加入袁绍的军队,与曹操作战。虽然他是一个粗鲁的人,但却非常勇猛。正史中记载,文丑在一次战役中追击曹操时,遭到徐晃的偷袭而失败。而当时,关羽已经击败了颜良,回到了刘备身边,因此他并没有斩杀文丑。
《三国演义》中,我们再次看到了以武力闻名的吕布。首先,在与张飞交战时,张飞称呼吕布为“三姓家奴”,然而在《三国志》中并不存在这样的描述。事实上,历史上吕布在并州军队中威名显赫,被尊称为“飞将”,但他从未拜丁原和董卓为义父。因此,张飞所说的“三姓家奴”完全是虚构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情节的戏剧性。
吕布与貂蝉间的爱情关系纯属虚构,实际上他私通了董卓的侍婢。因为负责守卫董卓内宫,吕布趁机与董卓美貌的侍女暗中勾结,并心生忧虑,担心一旦事情败露,会遭受董卓的责罚。此前,脾气暴躁的董卓曾因一件小事差点将吕布杀死,于是吕布向司徒王允寻求帮助。王允正与一群老臣秘密商议除掉董卓的计划,吕布的到来简直就像是及时的援助。经过一番策划后,他们让吕布成为内应,亲手杀死了董卓。事后,吕布被封为温侯。《三国志》中并没有连环计,也没有貂蝉的存在。吕布之所以愤怒发起冲突,并不是因为被夺走了心爱的女人,而恰恰是因为他抢了董卓的侍婢,担心自己先下手为强。
吕布在小说中的形象虽然并非谋略出众,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头脑。尤其是凭借着出色的武艺,他仍然备受各方争抢。然而,在正史中,吕布的战绩无可称道,谋略方面也缺乏突出表现,作为一名将领来说,他可以说是相当平庸的。
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华得到了完整展示,而个人生活和情感方面的描写相对较少。然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刻画更加丰富,不仅有更多情感描写,还描述了他的人生经历。黄月英和赵云等人也被赋予了重要角色,共同构成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情节。诸葛亮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另外,在赤壁大战结束后的六年,孙权巡视曹操的营寨时遭到弓箭手的疯狂进攻。船只岌岌可危,孙权下令让人将船转身,以便承受来自另一方向的攻击,这样船只就恢复了平稳。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孙权的一艘战船,并没有其他船只与之同行。草船借箭事件与诸葛亮无关,而火烧赤壁完全是周瑜一人的功劳。虽然诸葛亮也在现场,并提供了战略谋划,但最终决策大多数还是由周瑜做出的,与诸葛亮无关。至于借东风一事,则纯属《三国演义》中为了增加故事情节精彩度而虚构的。
就《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而言,《三国志》更接近真实历史,而《三国演义》则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虚构和演绎。这两本书各有其优势,《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尽管个人观点明显,可以清楚地看出罗贯中对蜀汉的偏爱,但在日常生活中阅读这本小说仍然相当轻松,因为其中融入了大家喜欢的爱情和情感,使得书中的角色栩栩如生,更加具体。通过小说,我们能够透过人物形象来了解故事。然而,《三国志》更加注重正史的记录,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费力,甚至只翻开几页就放弃了。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真正历史的目的来说,它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结合这两本书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娱乐八卦一起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