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条亮五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空城计,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
魏国的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的街亭,蜀国的丞相诸葛亮派马谡驻守,但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听从丞相的建议步兵最终导致街亭失守。司马懿乘胜追击,诸葛亮无奈退到狭小的西城,且只剩老弱残兵一千余人无法拒敌。
此时诸葛亮急中生智,把城门大开,让士兵全部乔装成百姓,只留几人打扫街道,自己则独自一人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了解诸葛亮生平谨慎,见如此情形他怀疑诸葛亮设有埋伏,就引几十万大军退去。
后来得知在西城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之后懊悔不已、羞愧难当,准备再率军前去攻打,诸葛亮余人早已在蜿蜒崎岖的蜀道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还被赶回来解围的蜀国大将赵云打败。
《空城计》使用注意事项:
1、空城计,是一种被动作战的被动行为,当那些实力空虚、因遭受意外压力被迫走投无路的一方,采用此招,目的就是企图蒙混过关或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由于此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许多主动权和机遇还掌握在对方手里,
因而,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不宜使用空城计,同时,此计也不宜重复、多次地运用。
2、在实际战略中,风险往往与机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仔”,空城计的奇巧之处在于:要善于正确、及时地把握对方的战略背景、心理状态、性格特性等,因时、因地、因人以奇异的谋略解除自己的危机。
三国时,诸葛亮之所以能大胆地以“空城”退敌,就是他能准确地惴摸到了司马懿谨慎、多疑而心虚的心理状态,而诸葛亮独出心裁、奇异的思维方式,使他成功地化解了一时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