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看田丰说了什么话:“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如果单看田丰的话,可能很难理解,再配合看沮授的话一起看就比较好理解了:“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战,北利在於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
两人的意思其实是一个,那就是曹操的兵比袁绍精,但数量少,后勤不足,比不过袁绍的兵多地广,因此袁绍不能和曹操打速决战,而要打持久战,但是这个持久不是被动持久,而是修好内政的同时,要派出多路精锐的小部队对曹操进行骚扰,大打游击战,拖垮曹操。
田丰的话是在袁绍未出兵之前说的,因此是对曹操采取的长期战略,沮授的话是袁绍出兵之后说的,是对曹操作战的一种短期战术,最终的结果是袁绍失败了,是否因为袁绍没有听两人的意见呢?
田丰和沮授做为谋士,他们的想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完全按照两人的想法行事就是纸面谈兵,好比一位搏击手,当他打沙袋和手靶时,显得很高明,各种精彩的,漂亮的,复杂的动作都能玩出来,可是当他面对一位和他同样的,鲜活的对手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根本原因是对手不是静止不动的物体,而是是鲜活的人。
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也是这样,这场战略性战役的结局有袁绍和曹操之间精神和智慧的较量,也遵循着战争的普遍规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田丰和沮授两人的计谋并非神如灵丹。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袁绍失败的原因:
一、客观上袁绍进行官渡之战的条件不充分
袁绍劣势是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他的地盘统一时间比曹操晚了一年多。袁绍在建安四年三月灭了公孙瓒之后,才勉强算是稳定了冀州和并州两地,而曹操的地盘在建安三年灭了吕布之后就没有了战事,因此曹操有比袁绍多一年多的时间来做战争准备,一年的时间,足可以完成军队的整编训练,百姓的修生养息。
袁绍却没有充分的时间,因为他刚和公孙瓒集团打了一场大决战。公孙瓒集团是当时河北地区除袁绍以外最大的军事集团,曾横扫河北北方和辽东,势力扩张至冀州、青州和兖州。和这样大的军事集团作战,袁绍的人力物力损耗是相当大的,而和公孙瓒集团决战后仅仅五个月,军队的整编和休整还没有完成,百姓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修生养息,建安四年八月,曹操就把战火烧到了官渡。
官渡之战,从战略上来说,曹操是主动方,主动方要比被动方有更充分的准备。
二、地理因素决定了袁绍没有和曹操进行游击作战的条件
在官渡之战前,田丰还有一次谏言,就是要袁绍偷袭许昌。
曹操主动将战线推进到官渡,目的就是要尽快和袁绍的主力决战,只是半路杀出个刘备,刘备乘着曹操主力在官渡就在后方闹事,曹操不得不率主力离开官渡去讨伐刘备,这个时候田丰劝袁绍乘机偷袭许昌,这也是田丰一贯的战略,以小规模精锐部队通过特种战,游击战击破曹操,但袁绍没有听他的,实际情况如何呢?
对曹操东征刘备之后袁绍可能的偷袭,曹操身边的普通将领们都想到了,他们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因此并不见得田丰的战略有什么高明。实际上曹操和他的谋士郭嘉并不认为袁绍可以成功偷袭许昌,曹操是个善于用兵的人,他不会留下一个完全空虚的许昌,而袁绍要偷袭许昌,只能用轻骑,而且时间必须赶在曹操打败刘备回军之前,可是袁绍的部队在青州被曹操的部将臧霸牵制,无法直接从山东快速南下,只能从河北渡黄河,而走这条路耗费的时间很长,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从黄河北岸渡河到南岸的白马,还要经过至少八个县城才能到达许昌,中间还要经过开封这样的大城,袁绍的轻骑根本不可能在曹操灭刘备之前拿下许昌,而动用大部队深入许昌更不可能。袁绍身经百战,比纸上谈兵的田丰实际得多。
因此包括地理在内的各种因素限制,袁绍没有和曹操进行游击战的条件。
三、袁绍被曹操拉入了决战
袁绍、曹操两人在青年时期就同朝为官,相互之间很了解,也许曹操比袁绍更知己知彼一些,但此时两人都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袁绍的优势在数量,而曹操的优势在质量,两者差别的原因,有袁绍本人能力弱于曹操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就是袁绍军内很多是刚刚投降而来的降兵降将,因为时间短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整编和训练。也正因为如此,袁绍和曹操两人有不同的心态。
袁绍不愿意和曹操开战,至少建安五年以前他是不想和曹操开打的,因为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袁绍并不是《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盲目自大。
曹操则相反,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他必须在袁绍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发起决战,建安四年本是他最理想的开战时间,可是被刘备这个螳臂挡了一下,建安五年他还有机会,如果拖到建安六年或者以后,胜算会越来越小。曹操很清楚,对手袁绍兵多将广,地盘广大,一旦有了修生养息的机会,自己将毫无胜算。
因此,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收拾完刘备之后,又迫不及待进军到官渡,迫使袁绍进行决战。这时候的袁绍根本没有选择,他不可能做到田丰所说的:“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因为做到这点要有个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固若金汤、铜墙铁壁的防线,依靠这个防线保证曹操军不能北上之后,才可以实施田丰的战略,可是防线的建设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人财物的支持,勉强统一了地盘不到一年时间的袁绍,根本没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建设好这条防线,可是敌不我待,曹操主力将随时渡河北上,袁绍别无选择,只能集结主力抵挡曹操,官渡之战成为必然。
四、袁绍在战役中也采用了田丰和沮授的思想
官渡之战于建安五年二月正式打响,这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推进到了黄河南岸的白马,对黄河北的袁绍军造成很大威胁,袁绍不得不派大将颜良驱逐白马曹军,并亲率大军集结在和白马隔岸相望的黎阳。
从表象上看,官渡之战时的袁绍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自大,表现出对曹操的极端藐视,其实这也正是因为他在曹操面前的自卑,他是懂曹操的,很清楚自己和曹操能力的差距。战役之初,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被诛杀,就是因为袁绍中了曹操声东击西之计,同时也显示出袁绍军与曹操军在战术能力及各军之间配合的差距。袁绍也看到了这个差距,之后的作战就采用了田丰和沮授的思想,主力在阳武不动,以持久战拖垮曹操。
曹操杀了颜良文丑之后,率领主力回到官渡。袁、曹两军各距阵地相持,袁绍采取的策略是在防御中稳扎稳打,他靠着沙堆扎营和曹操耗时间,耗了半年之后,眼看曹操兵粮将尽,袁绍才命令部队慢慢向前推进,这种打法,让袁绍完全展现了自己的优势,而曹操兵少粮尽,越来越吃不住劲。袁绍这样的神操作,让英武的曹操也一时乱了方寸,竟然想认输撤退,完全忘记了大军阵前撤退乃是兵家大忌,可见当时的形势对曹操来说是多么危险,这就是田丰和沮授的思想在袁绍战役实施中的体现。
五、袁绍遇到了比他更厉害的对手
可是回到开头所说的,搏击手在实战中面对同样训练有素的对手,而不是平时训练时的沙袋和手靶时,将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最终的胜利者还是综合实力强者。袁绍的失败就在于他面对的是比他更厉害的曹操。
关键时刻,曹操的谋士荀彧给曹操注入了正能量:“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建议:“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意思是曹操不能跑,可以用奇计来对付袁绍,如此,曹操很快就被荀彧弄清醒了。
而同样的时刻,袁绍被狠狠的挨了一记,他的谋士许攸投降曹操,给曹操出了袭击袁绍粮草所在地乌巢的主意,如此,袁绍很快就被许攸弄歇菜了。
一个许攸,一个荀彧,让袁绍和曹操两人的形势瞬间发生逆转,曹操开始向着胜利迈进,而袁绍却滑向失败的深渊。
这样的结局,也印证了第一条关于袁绍对战争准备的充分性问题。正常情况下,大军会战,粮草是必须源源不断补充的,可是袁绍的乌巢一被烧就失败,说明袁绍的粮草没有后继,这是因为袁绍的地盘刚刚得到统一,粮食还没有正常收成,可是又不得不应对曹操的挑战,曹操的粮草也没有后继,他却不等到时机完全成熟就迫不及待要和袁绍决战,这也是他比袁绍英明的地方,知己知彼,果敢敢干。
六、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说明,官渡之战是袁绍无法逃避的,田丰的建议也只是纸上谈兵。
袁绍的失败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客观原因是时间仓促,主观原因可以用荀彧的话道破:“(袁)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曹操)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袁)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曹操)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袁)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曹操)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袁)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曹操)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袁)绍之强其何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