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应不断挖掘课外读物的兴趣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天性贪玩,喜欢探索新的事物,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功夫。首先,教师应该找到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点,让学生感兴趣。例如,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籍时,可以拿一本书给学生介绍,可以对书的封面、作者、写作背景、故事情节进行大致的叙述,也可以对这本书的精彩部分进行挖掘,特别讲解书籍中精彩的部分,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当学生对书的内容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获得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在课下购买这本书进行阅读,我相信会让你流连忘返的。

由于初中生需要读的课外书籍很多,不可能每本书都购买,学生阅读了一本书,通常还需要阅读很多其他书籍。教师在向学生介绍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某本书的封面,并介绍是哪位作家的书籍,包括多少字符数、里面的图片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学生看到后就好像自己置身其中。从视觉上给了学生很大的冲击力,这样学生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例如,在阅读《天地九重》这本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解这本书属于一本自传,主要讲述的是杨利伟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宇航员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太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也可以让学生课下在网络上搜集有关太空的图片、视频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要探索了解更多的太空知识,探索更多的太空奥妙,那这本书可以带你开阔眼界、畅游太空。

(二)教师应寻找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无论任何方面的学习,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大多数自制力比较弱,很难坚持去做一件事情。这个时候都需要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用一些外部条件来熏陶学生,让他们在读书的氛围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教师要借助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一个图书角,里面可以摆放各种各样的书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无缝对接课外阅读,还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把家里最感兴趣的书籍带到班级,放到图书角,供其他学生观看,也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看。“书非借不能读也。”其实就是这样,自己的书买了便抛之脑后或者感觉随时都可以看,但是如果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的,就会珍惜这个时间,学生读起来也快,几天便可以看完一本书,读书效率也是非常高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室的墙上贴一些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这样既可以给学生创造读书的环境,又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良好的读书气氛。教师可以每周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统一阅读,教师可以选取其中一本让学生集体阅读,在学生开读之前,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罗列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有效阅读,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正确的阅读方法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果方法不对,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这几方面进行考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常见的有速读、精读和标注法。速读就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浏览式阅读,在阅读时像走马观花一样,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都是一行一行地阅读,对文章进行大致的了解,掌握其重要内容即可;精读就是要逐字逐句进行阅读,慢慢品味字里行间要表达的意思和内涵,去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关系等,对文章进行系统化了解和分析;标注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好词、好句、经典部分进行大量批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种阅读方法不同,用的场合和时间也不同。例如,考试的时候,由于时间紧张,在进行短文阅读理解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采用速读的方法,没有必要逐字逐句去读,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去原文中寻找答案,提高阅读效率。如果在课下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就可以进行精读,在阅读的时候还可以进行批注,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教师应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拓展阅读的形式

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只靠阅读课外书籍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让学生的阅读更加多样化。例如,教师举办的文化活动可以是多样化的才艺展示,可以让学生通过提交书法作品、朗诵、绘画等形式,把书本中的内容表达出来。书法可以书写一些经典的诗句,对好的作品进行点评,绘画可以对书本中的景色进行描绘,口才好的学生还可以对书本中的诗歌或者短篇课文进行朗诵。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既锻炼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又拓展了阅读形式,也能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五)教师应倡导学生多读四大名著

当学生读过了很多课外书籍时,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多读四大名著,因为这是必读的书籍。

例如,在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普及一下知识,《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主要是以战争为主,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战争,最后由司马炎统一了三国,建立了西晋的故事。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最喜欢哪段精彩的内容。很多学生纷纷回答最喜欢曹操,足智多谋、有权有势,是著名的军事家、诗人。还有的最喜欢刘备、张飞、关羽,喜欢刘备的聪慧、为人谨慎、忠诚;欣赏关羽的武功高强、重情重义;喜欢张飞的胆识过人、对待兄弟重情义;还有的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等。教师可以问学生:有多少人真正看过《三国演义》这本书?有哪些同学看过电视剧版本的?可以让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对《三国演义》进行阅读,去了解里面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了解故事情节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处在乱世的时候,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疾苦,谁又成了最后的赢家,这些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历史事件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等。让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课下再仔细读一读,体会读完这本书的成就感,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和辩论能力。学生不仅要阅读《三国演义》,还应该阅读其他三本《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可以把阅读四大名著作为硬性要求,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真正地拓展他们的知识。

(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

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把读后感写出来,如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感受?书中主要讲解的是什么?通过什么写法来进行展开?读了这本书,我们学到了什么?其中蕴含了哪些道理?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哪些教训又是我们应该吸取的?尤其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吕布遭人暗算,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跟个人的性格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的赢家又是怎么步步为营的?还有《西游记》,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书籍,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每个人物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唐僧师徒四人能够历经各种磨难,最后走向成功靠的是什么?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方面去总结,在写出自己真实感受的同时,又能真正地了解书中的内涵,也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七)教师要多组织课下实践活动,让阅读的知识发挥作用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阅读很多书籍之后,也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爱国的,有讲孝道精神的,有保护环境的。其实,学生学习了这么多的知识,都可以把他们体现在生活中,学生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弘扬民族文化,生活中尊老爱幼,周末主动帮父母干家务,重要节日如母亲节或者父亲节时,可以亲自动手给父母做一份礼物,礼物可以是通过绘画、书法或者朗读的形式传递孝道精神。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例如,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在郊外组织“爱心礼品赠送活动”,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领取生活用品,来真正体现我们的爱心,在发放礼品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发放,体现学生尊老、敬老的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也能达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作者:刘光明)

来源:《新课程》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