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学生的课外整本书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生家庭缺乏阅读氛围,加上老师和学生本身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有着较大差异,造成学生读书量差距很大,甚至很多学生根本达不到保底的阅读量,就更谈不上阅读的质量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在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通过“快乐读书吧”为学生推荐相关主题的课外书,鼓励学生阅读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每一位受教育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精神成长之旅,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整本书阅读已经是小学阶段必须要做的事了。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组织全班师生开展“共读”系列活动,每学期带领学生阅读四到六本课外书,学生阅读的兴趣得到了激发,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中,获得阅读整本书的愉快体验,以班级“共读”促进学生“我读”整本书习惯的养成,以致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阅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1“共读”活动有计划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以及家庭读书的氛围方面都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班级开展的“共读”活动,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达到本学段基本的阅读目标,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阅读量。如何开展“共读”活动呢?制定合理的计划很重要,每学期开学我都会和同学们共同制定阅读计划。“共读”活动的计划,不仅包括一学期读几本书,还要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目计划好多长时间读完一本书,中间开展几次分享交流活动等。
比如,二年级上学期,我在开学初就根据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制定了“共读”计划,除了阅读“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几本课外书,还特意在学习了《狐假虎威》和《狐狸分奶酪》这两篇课文之后,安排共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这本书。
再如,五年级下学期我根据“快乐读书吧”的主题《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了《三国演义》原著。学生读完这本大部头的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磨练,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坚持读书的信心,所以我有计划地安排阅读章节,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安排了“三国人物知多少”“三国故事我来演”“三国知识竞答”等“读名著、品三国”系列分享交流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共读”活动计划是实现“共读”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否则可能会导致活动半途而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共读”拆书重仪式
每次班级“共读”的新书一到,我都要组织学生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拆书仪式。首先,布置教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我和班干部一起以“共读”书目的内容为主题把教室的黑板进行一番精心地布置,激起学生对新书的渴望。然后,郑重拆书,培养学生爱惜图书的习惯。请所有同学在拆书仪式开始之前都要把双手洗干净,把桌面收拾干净,端坐在座位上等待拆书。
第一次拆书是由老师和班长、学习委员一起拆开整箱的书,分发给所有同学。以后每一次拆书则由在前一次“共读”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担任拆书人。接着,初读封面、目录,猜想新书内容。每位同学拿到新书后,我就带着大家一起阅读新书封面、目录等内容,并交流从中读到的重要信息。阅读了目录之后,引导学生猜一猜自己感兴趣的小标题的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好奇心。随后,我请同学把自己以为最精彩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朗读把拆书仪式推向高潮。自然,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3“共读”交流提质量
在全班“共读”的过程中,分享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分享交流活动,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通读与重读。通读与重读也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主要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因此,在组织学生“共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我会分阶段开展数次形式不同的分享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反复阅读一本书,使阅读收益最大化。
如,低年级的“共读”交流活动是在学生每读完一本童话故事之后,为同学们设计一张黑白边框的读书记录卡,记录卡上的插图也是黑白线条的。记录卡上还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与书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我要求学生先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给阅读记录卡上的插图和边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完成记录卡中相关的内容。最后把同学们制作的阅读记录卡在全班进行展示。
再如,组织五年级学生“共读”《孔子的故事》一书,我安排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通读阶段是自由阅读整本书,按时在班级“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