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渐被人认可的合称。在解放前有八大名著、六大名著的说法,是在前面讲的这四本书的基础上,加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儒林外传》,以及《孽海花》和《官场现形记》。
之所以最终定下了四大名著,是因为这四本小说跟另外四本相比,艺术成就的确要高得多。另外这四本书都成书于乾隆以前,而后面四本书都是晚清时候的作品。
四大名著,各有特色。老严还是小严的时候,就听到周围的人说过,真三国,假封神,说起西游笑死人。可见这些民族在最基层的人民心中也是有印象的,也是在流传的。这并不是说那些农民都能看懂这四本书,而是他们经过其他作者的演绎之后,多多少少接触到了这些书里的人物、故事、思想,因此知道这四本书。
对于这一点,老严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上中专的时候,我们都还是十八九岁的青涩青年,基本没有人把这四本书从头到尾看完过。但是有一次,班主任老师发起过一个辩论,主题是娶妻应该娶林黛玉还是薛宝钗。都没有读过《红楼梦》,但是辩论顺利进行下去了,大家都振振有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不需要看书,就有很多关于《红楼梦》人物的介绍,我们就知道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与薛宝钗的稳重周全。
《红楼梦》是如此,其他三本书照样如此。就算是一字不识的人,还有谁不知道孙悟空猪八戒呢?说起水浒,梁山几乎每个人都能够点出其中的几个人物来,说起三国争霸,谁不知道张飞之猛和关羽之忠?所以这四本书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是每个人的基本文学知识。虽然从乾隆到今天已经多年过去了,中国人延续了一代又一代,而永远没有死去的,其中就包括四大名著中的大量人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电视机深入百姓家,四大名著毫无例外都被搬上了荧屏,这对于四大名著的普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文化水平急剧提高,从此四大名著真正走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走进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
四大名著影响力非凡,但其实它们是各有千秋的。老严打乱顺序来分别介绍一下。
首先是《西游记》,这本书要放在今天,应该归类为玄幻小说。主要内容讲的是唐玄奘到西天取经的故事,涉及到了佛道两界大量的神灵,还有山野间的各种妖魔鬼怪,表现的是多元世界。
玄奘,历史上真有其人。他也的确到过天竺国取经。他走的路线大致是从今天的西安经过武威,过阳关,走丝绸之路北道,经过龟兹疏勒,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克什米尔,然后到达印度。他从天竺国要回大量的佛教经书,加速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作了《大唐西域传》。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利用了这一段历史,但是几乎完全抛开了历史真实。在他的笔下,唐僧是一个虔诚而拘泥的和尚,手无缚鸡之力,全靠他的四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四人一马,历经八十一难,降服了大大小小的妖怪,终于成功到达天竺,取回经书。
严格地说,《西游记》其实是一部长篇幽默小说。吴承恩很会驾驭幽默,比如在故事情节设置上,多次运用打脸的手法:那些在凡间兴风作浪的恶魔,很多都是天上神仙亲近的动物或者人物;魔界盛行吃了唐僧肉长生不老的说法,而唐僧也多次被他们抓住,但是从来没有被吃掉,原因五花八门,但都让人爆笑如雷:有的因为要请人来一起吃,所以错过了时间;有的要等抓到了孙悟空再吃唐僧,结果自己被抓了。
吴承恩的幽默,当然是全方位的。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千古搞笑的形象,那就是猪八戒。很多人都认为猪八戒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然而不然,他居然是有原型的。三国时候的曹魏有一个和尚叫朱士行,法号八戒,合起来就是猪八戒。这本来是一个在佛教历史上早期到过西天取经的虔诚的和尚,被吴承恩写成了一个肥头大耳、色心不死、毫无向佛之心的人物。这反差本身就很搞笑了,猪八戒的性格更搞笑。人们读到他吃人参果时候的囫囵吞枣,看到他多次因为唐僧被捉而号召散伙,怎么都会忍不住大笑的。
这当中古灵精怪,而又功力非凡,但是屡受打击,而矢志不渝的孙悟空,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这个人本领超强,然而有些坏,要是放在西方,绝对是个人奋斗的典型、拯救世界的英雄。然而中国人追求憨厚诚实,因此人们对孙悟空赞美的程度,反而不如沙和尚。然而这一个兢兢业业的人,反而经常被误会。
读到关于孙悟空的故事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的遭遇,想到某些社会现实。所以在孙悟空身上其实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然而这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吴承恩也没有忘了在他身上制造笑料。“上官是什么官?”这种浅层次的问话,纯粹是搞笑。老严在读到他眼睛受伤了,问八戒附近有没有眼科医生的时候,那才真是爆笑如雷:人间的眼科医生,哪能治得了你这神仙的火眼金睛呢?
所以民间说读起西游笑死人,这句话是抓住了《西游记》的本质的。而真三国三个字,讲的也是《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罗贯中是立足于承受的三国志,改编成的《三国演义》。其中讲述的人物和故事大多数是真实历史,只不过添加了浓重的作者个人观点,并因此调整了部分情节,因而使得这本书小说化了。
和《西游记》的幽默不同,《三国演义》是非常严肃的小说,作者抱着汉家正统的观点,褒扬蜀汉,贬低曹魏,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这多年风起云涌的历史。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众多,时间也很漫长,然而在这茫茫人海之中,还是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比如诸葛亮的谨慎、聪慧和勤劳,周瑜的气量狭窄,鲁肃的老实本分等等,都是千古不灭的经典形象。
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因为取材于历史,然而又要塑造文学形象,不小心透露了很多历史真实。比如他千方百计颂扬刘备,然而还是写到了他短视、依赖性强的性格。尤其到了诸葛亮挑来挑去,只能派廖化做先锋的时候,刘备只顾眼前、没有培养后备将才的缺点,一下子非常突出了。作者竭力神化诸葛亮,然而还是暴露了他用人的短处,一手养成了关羽的不可一世、刚愎自用,黄忠和赵云的我行我素,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写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人物,然而作者不得不承认,曹孟德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得下各种性格的人,能够虚心听,从各种不同意见。和这些相比,曹操的奸猾狡诈和虚伪,反而成了一个统帅的优点。所以作者从头到尾都在贬低曹操,反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曹操。
《三国演义》是文白夹杂的写法,这在四大名著中独具一格。所以文员功底不好的人,还不一定能完全读懂。
《水浒传》的底子也是具有一定历史真实的,那就是发生在北宋时候的宋江起义。不过作者也虚构了很多事件和人物,让这本书成了纯粹的小说,而不是历史。《水浒传》大致分为5大部分,第1部分着重讲了几大主要人物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第2部分讲的是梁山在整合了各路军马之后,依托茫茫水泊,守住这弹丸之地,并最终被招安的故事。后面讲征辽国、伐田虎、讨方腊,最终将弄了个七零八落,悲惨收场的故事。
《水浒传》虽然也有波澜壮阔的斗争,紧张激烈的打斗,但是艺术成就最高的还是写人。第1部分抓主要的,塑造了林冲,武松,鲁智深和宋江等血肉丰满的形象。除了这些主要人物之外,其他的次要人物,只要一出场就带着特定性格,让人印象深刻。比如杨雄石秀的残忍,晁盖的不安分,王英的好色,董平的恩将仇报等等。
是的,作者虽然把这将称作梁山好汉,但是在他的心中,这些人并不都是好人,尤其是像董平这样的人间败类,李逵这样滥杀无辜的狗杂种,作者是全盘否认他们的,不过他把自己的真实观点隐藏在人物形象后面,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这和《三国演义》的欲盖弥彰完全是两回事。当然其中也有真实的好人,至少在封建社会属于社会主流的,比如一心为国出力并希望博取功名的林冲和杨志,空有一身武艺,然而奈何不了社会的武松,维护人间正义,最后逼得不得不在寺庙藏身的鲁智深,等等,他们的遭遇更值得人们深深同情。在梁山众将中是鱼龙混杂,在作者施耐庵的心中却是是非分明。
老严的观点是,作者故意把梁山好汉写成一个杂烩汤,表现的是他的儒家正统观点,是维护国家统一的观点。
前面讲的这三本书,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在成熟之前,社会上已经有了相关的故事,作者不过是在这些故事上进行加工,进行组合和整理,最终形成的一锤定音的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不用说了,那是有历史记载的。在玄奘到西天取经之后,发展到宋元时期,民间就已经有了唐僧帅各大徒弟大战路上的妖怪的一系列故事。而水浒梁山的故事,在明朝时候已经有了相关评书。
《红楼梦》则跟这三本书完全不一样,作者写的是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为背景的故事,虽然也有神仙鬼怪,有36场梦,但完完全全是现实主义小说。正是因为现实主义,让人们觉得里面的很多人物都有来历,都是作者的生活中出现过的人,而这些就成了红学会研究的主要方向。
《红楼梦》虽然有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个人贯穿始终,作为全书的线索,但是从具体情节来说,并没有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尤其是期间有一些时间留白,作者并没有特意去上下串接。而且作者也知道书的这个特点,他是故意这样布局的。
没有完整的故事而让人爱不释手,曹雪芹是怎么做到的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他用人物来推动。每一个人一出场,就是那么真实,那么特色分明,那么具有识别性,往往能让人想到这个人就像我生活中的谁谁。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能让人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