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殷勇老师。我有23年语文教学经历,小学4年,中学19年。对语文老师老喜欢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这个做法,我有发言权。
记得有位大学者说过: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由此可见,抄书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的方式。在如今“阅读为王”时代,抄书,或说摘抄,它的好处不容置疑!
摘抄的好处,大家也都谈得很多了,我侧重聊聊如何操作、如何通过摘抄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会抄书和读书。
首先,我认为要分学段来布置任务,还要环环相扣形成练习体系。
小学一二年级,主要任务是古私塾老师说的“诵经识字”。“诵经”,今天要扩大读书品种,包括音像教材;“识字”,毫无疑问。古人读书多用方言,今天必须用普通话,写规范汉字。
七八岁的孩子,其认知特征是很会读,也认得很多字,但写出来就有点难度了。这时,老师不要布置摘抄好词好句的作业,而是要他们规规矩矩书写汉字,标准地读出普通话语音。但要切记不要动辄就是抄写十遍、一百遍,那是惩罚了!
每个字,要求书写五遍即可,不搞疲劳战,可下次重复一一重复是记忆的母亲。
三四五六年级,可开始布置摘抄好词好句的作业了。摘抄的范围可以先把语文课文的好词好句摘抄出来,集成一册,这就是今天经济学讲的“集约化”,可成为考试时答题的关键词、主题句。摘抄的范围在五六年级要侧重选择课外书,摘抄量可以加大,这些好词好句在写作文时可派上用场。
初中高中阶段,要大大地增加课外阅读,增加摘抄好词好句的数量和速度。每当我拿着语文课本,薄薄的,排除其中很多非语文的因素一一我想,若照着语文课本上课,不是误人子弟吗?!现在的中学生,一个星期都可以读完一本厚厚的文言小说《三国演义》了,而你居然一学期只捧着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教,行吗?我的做法是以读课外书带动摘抄,以摘抄巩固读的成果,也方便老师量化检查。
要把摘抄与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如何摘抄等引导结合起来,做到事半功倍。
老实说,我看到北京国子监的所谓国学班的孩童捧着《易经》,穿着汉服,在吟咏“元亨利贞”,我心里就犯怵一一哪是天书啊,大人都读不懂,为什么要强逼孩童背读呢?应该让他们读“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到这里”才对啊!
初中高中生,喜欢摘抄《xx文摘》那里的鸡汤文。我认为,摘抄少许鸡汤文,对提高文采有点作用。但老师要引导一一要摘抄有出处的“美文”,那些来路不明的“好词好句”慎摘为好,更不能以讹传讹。例如,所谓“杨绛百岁感言”曾在网上传疯了。诸如: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我不和人争斗,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我爱自然,其次我爱艺术;我在生命的火前,温暖我的双手;一旦生命的火消沉,我愿悄然长逝。一一杨绛
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马上出来辟谣:假的!有作家出来作证:系网络写手的心灵鸡汤文字。但许多学生和“好汤者”还是喜欢这样的鸡汤。老师此时要引导同学们别信。
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起步也许就包括严格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引导学生如何读书吧。
要想成为更优秀的教师,我隆重推荐阅读我编辑并发表在《百家号》的《特级教师的启迪丨刘清涌教授回忆录》,其中不乏可资中青年教师借鉴的经验。
现摘抄一个小片断,以飨读者,先看为快,也权当本文的结语。
我初到广雅中学省师训班学习时,一次拿了一篇自己精心炮制的文章给黄之驹老师看,心想博得他的喜欢,听他几句赞语。但他让我大失所望。他认真地看完我的文章后,皱起眉头直摇头,说不行,然后逐一指出我文章内容的一些错误,逻辑的一些混乱和语句用词上的一些毛病,多达七八处之多,而且说得很有道理,让我无法辩解。以后我不敢随便拿文章给他看了。每有给他看的文章都是经多次修改的,但拿去给他看时,他还是直摇头,并能指出多处瑕疵。待我已评上特级教师,已在重要刋物上发表了重头文章了,我再拿去给他看时,他还是摇头,并还指出我文章中的不少毛病,并奉劝我不要到处发文章,以免献丑。教育学上有一个原则与方法,叫要对学生多鼓劶,多找学生的优点。他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对学生尽挑毛病,用激将法使学生激奋起来,不断努力往高处走。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总是摇头的老师》,被编进广东教育社出版的《我的老师》的书里,写的就是他。一一《刘清涌教授回忆录》
往期精彩文章
特级教师的启迪丨刘清涌教授回忆录(一)②
特级教师的启迪丨刘清涌教授回忆录(四)在连山(上)遭遇大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