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传说是中国古代第五大传奇,大家现在谈到它,想到的都是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首先不妨回顾一下这个故事梗概:
董永本是山东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湖北。父亲去世后,他没钱办丧事,便卖身为奴仆,安葬父亲。
董永守丧归来,在槐荫遇到一个女子。女子不嫌其身无分文,嫁给了他。
天女助人董永守丧回来后,在槐荫遇到一个女子,不嫌其身无分文,嫁给了他。成婚后,按照债主的要求,女子织下了几百匹缣(jiān)帮董永还债赎了身。
两人经过槐荫时吗,女子对董永坦白,自己本是玉皇大帝第七个女儿,有感董永的孝顺,所以下凡帮助董永,说罢飞回了天宫。
董永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书中提到了董永卖身葬父,尚未出现天女相助的情节。
曹植为董永加戏故事到了浪漫诗人曹植手里,就发生了变化:他给董永送了个天女。在他的乐府诗《灵芝篇》里,是这么写的: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这故事到了隋唐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敦煌发现的《董永变文》说,董永与七仙女还有一个儿子叫董仲,董仲长大后还去寻母。
年电视剧《天仙配》董永故事的本意原是为了宣扬孝道,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文人的演绎,戏文的添加,逐渐变成如今的样貌。
这种流变,与中国人骨子里的团圆情结密不可分。在人们看来,好人应该有好报,董永的故事不能就这样戛然而止。
于是就送给他一个天仙般的妻子,还写下《天仙配》的戏文,世世代代传唱。
北京八大处二十四孝浮雕·卖身葬父由此,董永传说就由最初的教化故事嬗变为具教化作用,又有能契合民众内在感情,满足人们艺术审美的民间传说经典。
《二十四孝》的故事则大多取材前代典籍,在此基础上作了夸张处理,因此有些故事就现在看来显得匪夷所思,不合逻辑。
面对这些故事,只需当做寓言看待即可,认证体味它们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无需过分追究故事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年版电视剧《还珠格格》从90年代盛行的《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到千禧年的各色宫斗剧,历史戏说剧层出不穷,对此观众褒贬不一。
有的人站在正史、考据的立场上对这些戏说剧非常排斥,考据党们通常会将几十集的电视剧从头至尾批评一遍,以寻找硬伤为乐。
这类历史迷自然是看不上《三国演义》,三分历史,七分演义,简直把正史改得一塌糊涂。
年新版《三国演义》史料故事的改编不是当代特产,过去就有对历史艺术加工,使其以传说、寓言等形式,发挥思想道德教化,满足审美需求的作用。
《三国演义》,《水浒传》均以历史为背景,但史实在此仅是让各路英雄施展拳脚的舞台,罗贯中和施耐庵高超的艺术创作才是赋予它们无尽魅力的源泉。
不必以历史研究的态度来面对艺术作品,史实和艺术本来就是两回事,对待艺术作品,更应从表现方式和审美价值等方面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