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和历史相差甚远,

行政求职招聘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hlw_0329/27020.html

张作耀在《〈三国演义〉是怎样塑造刘备形象的》中对刘备作了这样的评价:刘备“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他的坚韧精神值得赞许;刘备参与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但也为结束这种局面,为国家的渐趋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刘备是一位两面性突出的人物,是一位平庸的君主。

刘备重义、爱民甚得历史好评,但同封建时代一切谋立大业的历史人物一样,他并没有将信义作为目的而信守不易;刘备不喜欢读书,没有真才实学,一门心思“打天下,坐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没有多少贡献。

刘备不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指挥的战争败多胜少,缺乏军事才略;刘备不具备大政治家的素质,不善分析形势、把握时局,易被感情左右,导致盲动、被动,最终失败;刘备用人既信之又疑之,喜欢搞小圈子,不重视人才的罗致和培养,贻误国家,导致蜀汉无名臣谋将;三国鼎立,蜀汉先亡,刘备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但在小说和戏曲舞台上,刘备是一位正人君子,重义尚贤,恤民疾苦,为民所爱;一个心存汉室、不惜身家性命,为挽汉室于既倒的大忠臣,一个力挽狂澜、历经磨难的真命天子,一个同邪恶势力冰炭不容、战斗终生的典范,一个中国历史帝王传承中的正统皇帝。

一、东晋、南朝、南宋偏安江南是刘备形象演变的社会历史原因

随着南北分裂的出现,东晋、南朝的统治者,偏安江南,情势同于蜀汉而非曹魏,南方统治者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极力提倡忠君、爱国,在这种情况下,对刘备的评价日高,刘备形象越来越高大,越来越丰满,“颂刘非曹”成为主要手段。

史学家、政治家对曹操的批评增多。晋人的著作开始披露曹操酷虐变诈、为人忌刻的事实,曹操为“篡逆”、刘备为“正统”之说开始出现,二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晋时期匈奴人刘渊认为刘备是东汉的真正继承者,他说:“我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

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除了增补材料,订正陈寿的失误外,还搜集了陈寿所不采纳的记载,如空城计等,成为后世小说戏曲取材的渊薮。北宋司马光是个正直的史学家,尽管他很重视曹操的事功,也很看重曹操的才能,但就人品论,司马光更推崇刘备,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抑曹扬刘”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

奸诈”和刘备的“仁义”形象已为广大的老百姓所接受。赵宋南渡,形同孙、刘,偏居一隅。南宋人极力地褒扬刘备的仁厚和作为。一般人不再认为刘备的智勇和事功不如曹操,刘备成为正义的化身,忠义的楷模。朱熹在重写司马光的史书时就用了刘备的历法而抛弃了司马光采用魏历法的做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参照史籍、采摘传说,并在诸多已流传很广的平话、杂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刘备弘毅宽厚的一面被突出了,形象艺术化了。

二、古代社会的天命史观是刘备形象演变的哲学基础

在古人的心目中,天是有意志、有道德、有智力的至上神。“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主宰一切,支配自然界,也支配人类社会的个人命运。皇帝,即天子,是天的代表,天的宠儿,他们的生命具有神性和超人的性质。

帝王的形体、性情、行为的准则,无不受自于天并在天的庇护下进行统治。吉兆预示着天命的出现,而凶兆则宣布上天庇护的结束和消失。这种观念影响着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古代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引用、隐瞒、歪曲甚至伪造证据,以证明为什么王朝的创建者值得上天的赐福。那些反对天命的人是明显的小人,他们之缺乏道德资质可以从他们的下场中得到证明。随着他们的失败,他们便从天子之尊被贬为篡位者。

刘备“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长相怪异,被吕布骂为“大耳贼”。这种异形怪体,本来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但在《三国演义》中被改写成了“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陡然变成了福态贵相的美男子。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阅读古代文献不难发现,古代政治家、史学家、艺术家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去刻画刘备的坎坷人生的。

三、儒家“德治”思想是刘备形象演变的思想根源

刘备年少时虽然不爱读书,但复杂的政治斗争实际使他深知遵循儒家政治思想理念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正是这个“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首先是信义。刘备一生中有很多作为都表明了他的信义。

第二是宽仁。陈寿赞刘备“弘毅宽厚”,从历史记载来看,刘备除了战场上的搏杀,他从来没有滥杀无辜的士兵百姓,甚至对敌对者以及部属中的叛逆者,他也极少加以杀戮,这些对刘备以后的发展和评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第三是坚韧。陈寿赞刘备“弘毅宽厚”、“折而不挠”。这些都是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刘备得天独薄,一生所经历的挫折与坎坷远远超过了孙曹二人。从开始起兵到赤壁之战的20多年中,刘备多次失败,颠沛流离于豫、徐、青、冀、荆诸州,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吕布、袁绍、刘表,备尝艰辛,但他始终坚忍不拔,毫不灰心,而正是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他终成大业。

这是刘备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刘备个人的政治品格,符合并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理念,也是后来刘备明君形象演变的一个基础。这些方面经过《三国演义》添枝加叶、无中生有、移花接木等方式的艺术加工,塑造了一个正人君子的形象,一个恤民疾苦、求贤若渴、为民所爱的明君形象。

总之,刘备形象的演变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中把“皇天眷顾”、“明道有德”、顺应民意和符合宗法继承程序作为判断王朝及君权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正是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影响和决定了刘备艺术舞台上形象。因此,分析传统文化在刘备形象的演变中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刘备并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