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说历史的女人之三国系列第26期)我们所知道的孟获,基本上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地区期间,以智取孟获,七次俘虏,七次放掉,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投降。但是仔细分析,诸葛亮所谓的七次智取,其实也谈不上什么多高的智慧。孟获方面奇兵异人颇多,若诸葛亮公平对战,恐怕难以打过,所以他只好选择低级的手段,说白了有些所谓的计谋更像阴招。(以下出现《三国演义》的地方,都统称《三义》)孟获其人,他是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的首领,而且在南中地区他的民望很高,也很勇武。那么南中地区到底是什么地方呢?根据史载的地图资料来看,南中地区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的西南部,说起来这一片地域还是很辽阔的,到诸葛亮平定之后,这里设置了七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这么大一块地盘对于蜀汉来说,自然非常重要,所以在孟获于公元年反叛的时候,诸葛亮就带兵去平叛。接着我们来看看孟获方面,究竟有哪些奇兵异人,根据《三义》的描写来看,主要有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祝融夫人、忙牙长、木鹿大王、朵思大王、孟优、兀突骨、带来洞主等。但是最具代表的有五个人,分别如下:其一应是孟获,孟获有4个特点,首先他在南中地区非常具有影响力,就像马超在西凉羌族人心中的影响力一样。其次孟获虽然作战勇敢,但是缺乏智谋。第三,孟获的装备非常有特色,《三义》中第六十七回说,孟获的坐骑是一匹卷毛赤兔马,不由令人想到吕布的赤兔马,想来赤兔马,不管卷毛不卷毛,应该都是良驹。第四,孟获的武器也很独特,古代作战一般都是长兵器,但孟获的兵器却是短的,是两口宝剑,跟刘备有点像,刘备用的武器就是两把剑。但是孟获最重要的优势应该就是第一个,就是在南中地区的个人威望。其他的比如说他勇武,在《三义》中基本没有看到,但正是因为他的威望,让诸葛亮七擒七纵,也没敢杀。其二应是兀突骨,此人绝对是孟获方面最奇异的一个人了。首先兀突骨是乌戈国国王,是《三义》中最高的人,以汉尺进行测算,身高达2米77。其次他的饮食方式也非常吓人,他不吃五谷杂粮,而是以生动物肉为主食,比如蛇等。这种生活方式总是令人想到武侠小说中在练什么独门邪功之人。第三兀突骨的身体特征也很另类,他的身体上长满了麟甲,就像一层盔甲一样,还有刀枪不入的奇效。第四,兀突骨的坐骑堪称三国一绝,他不骑马,而是骑一匹巨象,这巨象如果发挥好,在作战中应该具有很大优势,单是冲过去就能踩死一片,直接废掉的阵营,但若对方要是挖一个大陷阱,掉进去,应该也很惨,出来太困难了。第五兀突骨率领的这支部队,叫藤甲兵,如果单论战斗力的话,绝对是三国第一特种部队。其三应是祝融夫人,孟获的老婆。根据《三义》的描写来看,孟获的老婆要比孟获勇武得多,绝对是《三义》中唯一一位也是最为耀眼的一位女将。祝融夫人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她的出身非常具有传说性,据说她是火神祝融氏的后人。第二是她的本领非常厉害,祝融夫人的武器有两种,一是丈八长标,令人不由想到张飞的丈八蛇矛;二是飞刀,祝融夫人在《三义》第90回出战时,背插五口飞刀,而且据说她的飞刀技术非常牛,堪比黄忠的箭术,百发百中。第三是祝融夫人是孟获方面唯一一次取得辉煌胜利战绩的,不仅击败蜀军,而且还俘虏了蜀军的名将张嶷和马忠。其四应是木鹿大王,这人是孟获的盟友,堪称孟获方面在个人能力上很独特的第二个奇人,第一是兀突骨。这个木鹿大王可能学过道术,竟然能够改变天气状况,还能够控制百兽作战。此人的坐骑是大白象。在南中地区,似乎有些奇能的人,都骑象。其五应是朵思大王。此人被誉为孟获方面最有智谋的人,是孟获的军师。但是在《三义》中,罗贯中对他惜墨如金,没有让他怎么展示什么智谋。结语:总的来看孟获方面这些奇兵异人,虽然个个都有绝活,倘若光明正大公平对战,再借助于南中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优势,诸葛亮自然打不过。别的不说,且说这兀突骨的藤甲兵不仅让蜀军难以对付,还把蜀军打得狼狈不堪。另外比如祝融夫人,作战也很勇猛,若不是再三计骗,甚至一时难以赢他。第三诸葛亮擅长使用离间手段,导致本来在心机方面就短缺的孟获集团,出现了逐步分化。南中人虽作战勇猛,但却好似未开化,不知人间还有兵法和诡计。所以,一再被诸葛亮以计打败,而这其实也是孟获一再不服诸葛亮的原因。在孟获看来,如果你能凭借武力光明正大打败我,我才会心服口服,但是老耍阴谋诡计或下流手段,自然不服。最后孟获对于诸葛亮的折服,今天看来,看似诸葛亮是让孟获降服了,倒不如说孟获自己感到累了。另外诸葛亮在对付藤甲军的手段上也过于残忍,倘若诸葛亮的智谋真的过人,他真的应该把这支部队俘获,加以重用,而不是用大火全部烧死。所以孟获被七擒七纵,倒也没显得多丢人,反多了一分可爱,而诸葛亮虽然耍了七次手段,赢了孟获,但也没显出是智谋过人,倒是手段和心机更为明显。当然这只是《三义》之说,与正史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无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