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立军令状草船借箭;《管子·小匡》记录“作内政而寓军令焉”;吴王阅读《孙子兵法》与臣子发生故事出现军令如铁的典故中都提到了军令,军令状一词从古代沿用至现代,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深层次的分析军令状的意义与性质是什么呢?
一、什么是军令状?
军令状现在最广泛流传的含义是古代在军中将士们所接受某种任务时立下的保证书,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意接受严厉的惩罚,现代也在沿用这个词,只是含义变成了接受任务时决心立下的保证书,也不只局限在军中了,被应用的范围更为广泛。
1、军令状的解析
“军令状”单字拆开解析为:“军”字顾名思义指在军中军队的意思;“令”字义为命令发出命令,在古代也作为立法时法律条例的尾缀;“状”字的解释有叙述事件的文辞和特殊格式的凭证;拆开分析就可以从文字上提取出军令状在古代的职能是什么。
由此可知,军令状在古代是特指在军队中拥有法律意义和自身独特格式的一种文辞凭证,军令状是独立在完善的军体体制外一种单独的补充,也不是一般的场合或者情况可以应用的,只有大型严峻的任务目标才有资格去立下军令状,惩罚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堵上立状人的身家性命和仕途发展。
2、军令状的内容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军令状描写到:“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那么军令状具体的内容都是什么形式呢?
经过各种史料的研究记载,“军令状”多为布质或纸质的卷轴,在上面书写军令状的内容,由立状人、主将、见证者分别签字画押,然后上封保存,最后交由见证人保管,待任务完成后再次开封。
除了交付任务的主将和领取任务的立状者以外,还有一个角色是见证人,其中见证人的作用是做为第三方,见证保证军令状的安全和使用。
军令状上的主要内容格式大致可以分为五项:先列出具体的作战任务和目标;立状人的具体职责目标是什么;任务完成后成功或者失败具体的奖惩措施情况;立状人、主将的亲笔承诺;立状人、主将、见证人的落款画押。
3、军令状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场景
前文叙述,军令状一般都是作用于非常重大严峻的战斗场合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使用军令状有着精彩描写,可以供我们对军令状本质的赏析。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三国时期政权斗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对战争的描述中就提到了军令状。
“诸葛孔明草船借箭”故事讲述的周瑜与刘备联手抵抗曹操的南下大军,周瑜自视才高过人,但发现诸葛亮比自己更加技高一筹,所以十分嫉妒,数次找机会为难诸葛亮。
有一次,周瑜便借由军中装备不够为难诸葛亮,让他想办法在短时间内赶出十万只箭羽出来,诸葛亮立马答应了下来,并承诺三天内造好,周瑜一看诸葛亮如此轻松的就答应了下来,以为诸葛亮不服自己,届时肯定找借口拿不出十万只箭,便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保证如果拿不出,便按照军法处置斩首。
故事的最后,诸葛亮凭借智谋,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上一个故事是军令状成功完成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没有完成军令状而受到惩罚的故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讲述的是诸葛亮率军在对抗曹魏战争中的一场防守街亭战,诸葛亮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马谡,自请去领兵防守街亭,在那场战役里,街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诸葛亮为了保证战役的成功,施加压力,也为了鼓励军中的士气,便当即和马谡立下一定会守住街亭的“军令状”。
但最后因马谡刚愎自用,轻敌大意,导致街亭失守,让前方大军失去了最好的进攻时机,诸葛亮无奈,为了保证军令状的纪律和自己主将的威严,只能按照“军令状”的律例含泪斩了马谡,这也说明了无论如何,军令状一旦立下,是有法律效益,一定是言出必行的。
二、军令状的作用
一件事物的产生与应用,一定拥有它独特的作用,军令状从古代延续至现代,还在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作生活中去,那么我们把军令状拆分成古代现代两个部分,去具体的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1、军令状在古代的作用
军令状最初就是在古代军队中起源的,军令状的设立可以大幅度的加强将士责任感与压力,有效地督促将士完成自身的职责和义务,扩大战役成功的概率。
立军令状其实是有着极大风险的,军令状上无戏言,立下军令状就有了凭证,等于是独立出了另一种法律,做为本身军法制度中的一种补充,一但没有完成承诺的目标,其惩罚是必须去兑现的,同时军令状上承诺任务完成的奖励,也是必须去兑现的。
军令状是一种双向的契约,表达的不只是接下任务将士的信心与壮志,更代表着指挥官的承诺与信任。
一旦军令状被反驳不被实施,挑战的就是整个军法的尊严和指挥官对下的信任度,军令状是将士展示自身信心与能力的一种方式,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情况下,军令状也不失为一种增强自我竞争力,跨越阶层的一种方法,此时的军令状也就成为了最好的试炼方式,可以去彰显一个人的能力和魄力。
虽然这种做法风险非常大,但一旦成功,就可以完成阶级的跨越,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但在封建制度下的古代军令状,也并不如现在如此的宽松,可以自我选择立或者不立,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豪情壮志主动提出军令状的片段,只是一小部分经过渲染为了宣传将士不惧牺牲忠于国家等优良品质的加工文学作品。
还有一大部分军令状的签订,是具有封建时代特征下强制性质的,那些被迫于形势与权力签下军令状的士兵们,所接受的任务大多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些士兵就成为了上位者建立自身威严,鼓励军中士气,或者向下属施压一种牺牲品,此时的军令状更像是一种握在上位者手中的工具。
这就是在历史洪流中封建制度下,军令状带着的另一种性质。
2、军令状在现代的作用
军令状发展流传到了现在,其职能虽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但其本身的性质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完全不同。
过去的军令状只能应用在军中,现在则可以多范围多行业的使用,其中的法律效益和苛责条件也随着人权平等的思想全部消失,更加从自我的意志与自身责任感的角度出发,而立下的承诺证言。
现在军令状更多是一种为了自我约束,提出正式的书面文字,甚至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也不需要以书面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了表达自己有决心,一定可以完成任务,或者达成目标的一种话术,表达的氛围是非常轻松的,更像是一种调侃和玩笑,类似于歇后语的存在。
但现代军令状在正式的场合中,也是非常具有重量的,一些严峻正式的场合中立下的军令状,也与古代立军令状的内容相识,也是有目标职责、奖罚情况、指挥家立状人见证者签字等几部分组成的。
正式的军令状是出现在一个行业中发生艰巨的任务时,责任人为了起到表率作用,也为了约束提醒自己要时刻记住任务的艰巨立下的,此时的军令状的性质是心理上的一种鼓励手段,确实能够起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等作用。
“不成功,请离职”,广州市发布一起劳动纠纷裁判结果显示,这样的职场“军令状”并非员工真实意思表示,不能视为员工主动离职,但“军令状”的使用是有法律底线的,任何军令状的惩罚,都不可以做为法律使用,更不能违背法律去对员工进行惩罚,甚至是辞退。
总结
“军令状”在古代为战争和统治的作用无疑是重要的,可以激励军中士气、保证战争的胜利、竖立指挥官威信、为下层将士们提供上升的途径等。
但其本身性质还是具有封建特色的,“军令状”的本质依旧和其他条例一样,是服务于统治者阶层的一种工具,我们在肯定它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反思其中的封建糟粕,铭记那些牺牲在历史洪流中无名的人们留下的提醒。
我们经历许久的发展到现在,时代已经是开放的、自由的、平等的,那么“军令状”也已经褪去封建时代的特质,拥更加自主的意义,现在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