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三国演义》犹如一本完整的中国权力之书,是阴谋和阳谋的集大成者,这意味着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各种形式的权谋较量。书中提到的政治、军事、外交、人际关系和其他领域无不在彰显一个“计”字,无疑是将所有权力把戏都归纳在于诡计。春秋无义战是老生常谈,但其实两两相较,三国又何尝不是无义战。魏、蜀、吴之间的长期争端不是单纯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决战。《三国演义》的作者站在“尊刘”的立场上,认为刘备代表了王朝的正统,所以他也认为刘备代表了正义的一面,认为刘备是“天下为公”的代表,却对其私信闭口不谈。所以尽量美化刘备的种种。然而,在美化中,也百密一疏的暴露了刘备的各种伎俩。
如果将《三国演义》当成军事书籍来看,那么书中的各种计谋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孙子很久以前就说过“兵者,诡道也”。曹操曾经对这一定义做了注释说用兵是没有固定形式的,以灵活多变为主。以孙子为代表,兵不厌诈的策论已成为人们公认的真理。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为了互相攻伐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也成了潜规则,所谓离间、反间或者其他手段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而且,从《三国演义》开始,古代的阴谋便从军事到政治,然后扩展到人际关系的各个领域,到处都是诡计与阴谋,这种手段在战场上进行不足为怪,即便是出现在政治中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让人有些惶恐了。
但是《三国演义》却对此有了深刻的揭露,比如婚姻中孙尚香就成了孙权和刘备争斗的筹码,感情中貂蝉成为董卓和吕布的导火索,就连孩童也不例外,如吕布利用女儿作为与袁绍交易的工具等。足见《三国演义》将“计”往上体现到了皇庭,往深处直达人性;纵观整部《三国演义》不难发现,书中无处不是“计”,无事不用“计”。
阴谋顾名思义就是不能被发现的计谋,说得俗点就是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说到底就是欺骗,说得好听点就是演戏。而在《三国演义》中则显示了一个规律,谁演得更真实更自然,谁成功率就高。表面上看,魏、蜀、吴是权力的较量,但实际上是对他们演技的较量,是城府的较量。就个人实力而言,吕布无疑是最强的,刘、关、张都不能将其打败。然而,他又是大的失败者,既被曹操打败,又被刘备打败。死前,他才看穿了刘备的真面目,书中吕布说他是(假朋友),但为时已晚。就集团实力而言,曹魏大大战胜了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
然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狼狈逃窜,险些丧命。曹操输的不是力量,输在了当局者迷。他没有识破刘、孙联军的诡计,从连环计到苦肉计,最后到离间计,周瑜将演技诠释得淋漓尽致,不仅唬住了曹魏的间谍,也将曹操给唬住了,尽管曹操也是一个演戏高手比如“割发代首”,但他仍然被那些更更会演的人给愚弄了。可以看出,这个演技并不同于当今的演员,稍有不慎就会身死国灭万劫不复,更没有人给你喊CUT。
事实上,曹操的“计”远不如刘备,早在煮酒论英雄的情节中就已经显露出来了。刘备肯定是一次又一次演戏,曹操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虽然不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况,但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刘备当时肯定是演技爆棚,同时也可以从中更好的理解他为什么可以从织席贩履之徒逆袭成为开国之君。
故事发生在建安三年(公元年)。刘备住在小沛,因吕布的反叛而逃到曹营,并被曹操任命为官员。同年10月,他和曹操一起活捉了吕布,在杀死了吕布随即回到许昌。便被提升为左将军。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随后又参与了汉献帝与董承的阴谋,想趁机除掉曹操,并在天子血书上签字,还告诉董承“小心,不可外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像个没事人一样。为了欺骗曹安插的眼睛和耳朵,他还特意在庄园后面开了一个菜园,每天浇水施肥,浑身是汗,看起来悠哉悠哉很是怡然自得。连张飞和关羽都被骗过去,曹操自然也就没当回事。
这天,他继续种菜,曹操手下来请他去见曹操。曹操开口便是试探:曹操说:“你在家中做了大好事。”刘备心里一惊,要出事啊,但表面还是从容淡定的。曹操与刘备手拉手又说“你学习种菜,真不容易”,看来种菜的计谋很成功。接着一声雷鸣,曹操抬头一望看到白云似龙又说“能大能小能升能隐,龙可比当今英雄。”转念就文刘备:“谁是当今英雄?”接着就是刘备绘声绘色的表演了,此处就不细表了。
也是在煮酒论英雄这一章节中,曹操对英雄有了经典的总结“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并且不假思索的就点明了刘备所说的 袁术、袁绍、孙策、刘表、刘璋、张鲁等人都是言过其实,刘备又怎能不知,知道还这样说,其心可见一斑。随后曹操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着实把刘备吓得一愣,我想这一愣应该在心里,表面上的那一愣事后证明只是麻痹曹操的一种“计谋”罢了。
不过历史也证明了曹操说得不假,刘备“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在后来都一一体现了出来。前者在“怒掷阿斗”便是心机的最高体现,而后者在登基称帝时已昭然若揭,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刘备方方面面的“计”,即是计谋也是演技。
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