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回小说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是古典小说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1.章回小说的定义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这是从长篇话本发展而来的。因内容丰富,一次讲说不完,故说话人就需要将其分成若干章回,每次讲一章或一回,连续多次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因而得名。明清时代是其全面发展繁荣的时期。
2.章回小说的源头
直接的源头是宋元讲史话本,而间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佛教寺院的俗讲。因为一朝一代的历史故事要分多次才能讲完,就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小说。而说话人为了招徕或留住听众,所以往往会在情节高潮时打住,留下悬念;而为了使听众对所讲的内容事先有了解,也往往用易记易背的对偶句将要讲的故事做概括,这就形成回目。
.章回小说的产生
产生于元末明初时期,以民间长期流传的长篇话本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而成。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两大长篇共同的特点是都有历史上的依据,但是因虚构的成分的多少而分成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这也是民间话本向案头小说转变的开始。
4.章回小说的发展
这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了三大系统:一是历史传奇类,二是神魔志怪类,三是世俗风情类。尤其是世情类,只是形式上还保留着章回,在内容上已与说话分道扬镳。以《金瓶梅》的出现为标志,中国小说已从古典的故事情节模式,向近现代的人物小说转变。其故事情节淡化到无法再“说话”。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作者
1.成书。
西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文本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故事情不强。东晋习凿齿作《汉魏春秋》,这是野史类著作。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加了很多奇闻轶事,可见当时民间已流传有关三国故事和人物的传说了。杜宝《大业拾遗记》中记载隋炀帝观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马跃檀溪等故事。公元8世纪初,释大觉《四分律行事钞批》有死诸葛退生仲达的故事。中唐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诗》中说到,小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三国故事和其中的著名人物已是妇孺尽知了。北宋时,勾栏瓦肆中出现了专说三分的职业艺人霍四究,而苏轼也在东坡志林中说到小儿聚坐听说古话三国故事。金元时有许多三国戏演出。《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三国戏在元明杂剧中达六十种,最著名者为关汉卿的《单刀会》。南戏中也有不少名目。《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而成书的。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刊刻的。内容上的特点是“七实三虚”(章学诚语)。罗氏剔除了传说和话本中过分的虚构和想象成分,主要以《三国志》提供的历史事实为根据,加上一些传说和自己合理的虚构。但其中仍有一些迷信描写。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加工过的。毛氏的加工使全书的情节更紧凑,更符合史实,并强强了其中固有的拥刘反曹色彩。语言也更文言化,回目更整齐化了。总之,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性。
2.作者。
罗贯中,准确地说,他是“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的加工者。另有一些史料说他“有志图王”,曾入张士诚幕。他还参与过《水浒传》的编写。另有一些作品传为他所作。
三、《三国演义》主题思想的若干种观点
(一)无主题说。
何满子认为:“在《三国演义》和其他许多小说的研究中,已证明用单纯的抽象的‘主题’来概括一个生活内容丰富的作品是无能为力的。”
刘知渐认为,《三国演义》因了多人参与创作,已经“很难确定它的主题”。
(二)模糊主题说。
欧阳健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研究应当用比较模糊的方式加以处理。”有三个理由:一是作品源于作者对生活产生的冲动,而不一定是事先设计好非常明晰的主题;二是作者本人从没有谈过创作的意图,而一般古代小说中,作者都会通过序跋之类的文字予以说明的;三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的读者有阅读中领悟到的思想往往是不同的。
(三)有主题说。
1.拥刘反曹说。这是宋代以来的民间流传各种三国故事的基本倾向。周立波认为:“罗贯中是拥蜀反魏的。”
2.天下归一说。这源于作者本人的声言:“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王志武认为:作品“表现了天下归一的进步思想。”
.忠义说。褚斌杰认为,小说中的忠义(刘关张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兄弟结义)就当肯定“为人民所喜爱和对人们思想影响最大”。
4.人民愿望说。霍松林认为,虽说作者对农民起义并不赞成,但却描写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人民的痛苦,从而揭示了人民起义的睦实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
5.封建阶级内部斗争说。李景林认为,作品揭示了封建统治集团间的相互矛盾和斗争,并进行了谴责和否定。
6.悲剧说。黄钧认为,《三国演义》的美学意义在于,人物的遭遇揭示了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和归宿。
7.人才说。王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谁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在复杂的局面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