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之骨气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何不喜欢

宁夏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三分虚构、七分写实”,而也就是因为这份有趣的“三七比”,让很多人误以为出现在小说当中的历史人物,在真实的历史轨迹中,也是那般性格和作风。

这自然是天大的误会,但凡看过这部小说同时也颇为精通历史的民众,都会不约而同地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说罗贯中神话了诸葛亮、丑化了曹操。

神话诸葛亮,我们姑且可以认为那是故事需要;但是丑化曹操又是图什么呢?

罗贯中为何要这般对曹操?(图片来自网络)

敬正道,抨篡权

罗贯中是一个读书人,而且是非常正统的、接受传统儒家思想洗礼的、受“四书五经”熏陶的读书人,而众所周知,促使儒学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走向主流、走上巩固地位的,正是汉朝。

《董仲舒传》中记载,其曾向汉武帝提议“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武帝纪赞》记载,汉武帝采取了“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做法,但无论历史上汉武帝到底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对儒家的尊崇都不言而喻。

罗贯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对汉朝文化有异样的情感和推崇情绪,自然十分正常,也比较容易被理解。

汉代政权终结于汉献帝(图片来自网络)

从这个情感角度出发,作为历史上结束了汉代统治的曹魏政权,不被罗贯中所喜欢,要被罗贯中笔下的世界曲解和渲染几分,自然不足为奇。

毕竟历史上的曹操,虽然没有直接做出“篡位”之举,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事情,确实也是他做的。

历史上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夹缝,不解真相

曹操活跃于东汉末年,而整个曹魏政权只存在了52年,就整个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来说,实属“短暂”。

三国并立,前承两汉、后启两晋南北隋唐盛世,可以说是处在夹缝当中的政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作为曹魏政权的幕后主使者,曹操的思想、政治、理念不能够被世人所理解并非没有可能。

毕竟古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有限,即便从东汉末年到大明朝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但人们对于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这件事情,显然还没有那么通透和豁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罗贯中误解了曹操的思想、曲解了他的主张,也是说得过去的。

曹操的思想主张未被世人全然理解(图片来自网络)

未成谋士,神话谋士

史书记载,罗贯中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小说家,其也曾有过人生的宏伟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能人的谋士,而这个人就是明朝初年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

只不过张士诚最后输给了朱元璋,作为幕僚的罗贯中也就跟着“失业”了。

“失业”之后的罗贯中,因为开罪朱元璋的缘故,也没有办法在大明朝通过走仕途、考科举的方式建立一番事业,只好另辟蹊径、写起了小说。

曹操也是乱世能臣(图片来自网络)

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做成谋士,只好在自己的笔下创造出一个“神仙”般的谋士,而为了成全他神话诸葛亮这点念想,其就必须创造出一个能够让诸葛亮发挥“神奇才干”的对手,于是这份光荣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曹操的身上,他就变成了专门和良相作对的奸雄。

罗贯中让曹操成为了诸葛亮的死对头(图片来自网络)

总的来说,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最终以那样的形态出现确实有一定的原因,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误读曹操的理由。

历史上的曹操自然没有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反倒有“英雄”之赞。

各位看客如果对曹操和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还有其他的看法,可以私信笔者分享。

参考文献:《董仲舒传》、《武帝纪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