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云龙北宋六家散文经典化研究南宋金元时

《北宋六家散文经典化研究:南宋金元时期(-)》,裴云龙著,商务印书馆年4月版。

内容简介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被视为唐宋散文发展高度与成就的突出代表。其中北宋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散文,在南宋金元时期的年中,一步步走向经典。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一经典化的历程,经典化的意义和机制何在?这些值得人们思考和深入研究。

该书运用文学经典的理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厘清“唐宋八大家”观念的学术含义。作者在个案研究中,遵循标举经典、解读经典和传播经典的逻辑步骤,把握各家散文的独特性与解读者要素间的统合;而在系统研究中,则通过选本研究、史论描述和知识场域的视角,对经典系统加以界定和考察。

目录

绪论

第一节论题阐释

第二节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第三节研究思路于篇章结构

第一章儒家文学经典观念在南宋之前的演进

第一节儒家文学经典观念在北宋前的发展

第二节儒家文学经典观念在北宋的沿革和影响

第二章“古文”传统的价值重估——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散文的经典化

第一节欧阳修散文的多维解读

第二节曾巩散文经典化与文道涵容

第三节否定语境下的王安石散文接受

第三章“苏学”的深度阐释

第一节苏轼散文经典性的重新建构

第二节散文史视野中的“三苏”并称与苏学接受

第四章经典系统的建构意义和生成机制

第一节建构意义

第二节生成机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裴云龙博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北师大人”。从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修读,到年6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在十一年的岁月中,云龙见证了北师大的稳步发展,北师大也见证了云龙的茁壮成长。

这十一年是北师大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时期,也是云龙从学术的初学者成长为学术的弄潮儿的时期。

北京师范大学校门

这些年来,我多次为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课程,其中一项重要的研习内容,就是请研究生分别考察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论专业优秀学者的成长历程,以便研究生“近距离”地观察“优秀学者是怎样炼成的”,以之为鉴,规划自己的学术人生。

我想,回顾云龙这十一年的学习历程,也可以为我们提供“青年学者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命题的丰富启示,这对像他一样有志于学术的青年学子的成长,应当不无裨益。

在古往今来的学术史上,一位青年学者的成长,固然有赖于种种外在的机缘,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还是有赖于青年学者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任何时代,学术的道路都不仅沿途布满重重荆棘,而且前程充满种种“未知数”。要一路上“披荆斩棘”,最终步入“远大前程”,如果仅仅天真地指望“外力”、“外援”或“偶然的机遇”、“天赐的良机”,那只能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只有付出艰苦的劳作,才能有所收获。

在十一年的成长历程中,云龙正是凭借锲而不舍的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在学术道路上,终于为自己赢得学术的“远大前程”。

年12月确定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时,云龙选择以“论明代官吏在‘三言’小说中的呈现”为题。为了撰写论文,他不仅重新细读“三言”文本,而且查阅了20世纪以来几乎所有有关“三言”的研究文献,并参阅了部分明代史著,撰写出数万字的论文。

《“三言”故事中明代官吏形象的文化阐释》

后来,这篇论文的核心部分经过多次修改,以《“三言”故事中明代官吏形象的文化阐释》为题,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年第2期,并先后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