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粮仓乌巢,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沮授不降,操杀而厚葬之。曹操赤脚迎许攸,曹操焚信聚人心的精彩故事。
官渡之战原因: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时间,曹操忙于创建许县的新朝廷,打张绣、打吕布、打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袁绍忙于消灭公孙瓒,吞并幽州、青州、井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决战之势在所难免。
袁绍的三次机会:第一次、曹操攻吕布之时,袁绍可以全师袭许都;第二次、曹操攻刘备之时,袁绍又可以全师袭许都;第三次、固守黄河北岸的四个州,“外结英雄,内修农战,培养实力。以全师屯官渡而拒其前,以偏师袭许都而断其后,未尝不可以取胜。等吕布已灭,刘备已败,江东孙权结为内应,曹操已无后顾之忧,此时袁绍发兵决战,全都晚了。袁绍三败:一败于白马而颜良死,二败于延津而文丑亡,三败而七十万大军止存八百余骑。用兵,就要抓住机会。袁绍说:“你的意见很对。不过,我的小儿子有病,我一时不能离开家。田丰气得用拐杖打地下,汉:“唉,大事已去!以少攻多,以弱攻强,非用奇不能取胜。曹操有能应粮之荀彧,不可无请烧粮之许攸。
袁绍善疑,曹操亦善疑。曹操之疑,荀彧决之而不疑,所以胜也;袁绍之疑,沮授决之而仍疑,许攸决之而愈疑,所以败也。曹操疑所疑,亦能信所信。韩猛之粮,不疑其诱敌;许攸之来,不疑其诈降,所以胜也。袁绍疑所不当疑,又信所不当信。见曹操致荀彧之书,则疑其虚;见审配罪许攸之书,则信其实;听许攸袭许都之语,则疑其诈;听郭图谮张合之语,则信其真:所以败也。袁绍兵多,可分之以袭许昌;曹操兵少,安能分之以袭邺郡,并取黎阳乎?故许攸之献计袁绍,是欲以实计破曹操,使曹操不及知之;荀攸之献计曹操,是欲以虚声恐袁绍,正欲使袁绍知之。曹操披衣跣足而迎许攸,是过为殷勤,以悦其心。许攸投曹把袁绍派淳于琼领一万兵北上迎粮的事,报告了曹操。曹操亲自出马,带了步兵与骑兵五千名左右,追到了乌巢,在半夜里一场恶战,淳于琼被杀全军覆没。袁绍将计就计,一面派兵去支援淳于琼,一面叫张郃、高览两员大将去偷袭曹营,曹操本人与五千名步兵、骑兵,已在回营的中途,即将来到。张郃与高览二人心慌,对曹操既害怕,又佩服;对袁绍既怨恨.又看不起,于是互相商量了一下以后,便双双放下武器,走向曹营投降。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1,展现了作为领袖应有的宽宏胸襟和气度2,收买人心使之前有所动摇的人死心塌地为其效命3,写信人数众多,内部稳定的需要也不能追究。曹操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奠定了基础。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对战胜袁绍信心不足,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振奋了士气。前者“十胜”“十败”之说,不于此大验乎哉!不可劫则焚之;劫之不尽,则我小受其利,而敌未必大损,焚之则敌之大损,即我之大利,是焚胜于劫也。郭嘉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及时背袁而投曹,第一次他预料到了孙策的功败身死。第二次战略决策是他对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三次决策平定了袁绍集团的余孽。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不可劫则焚之;劫之不尽,则我小受其利,而敌未必大损,焚之则敌之大损,即我之大利,是焚胜于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