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最早的出处是在

吕布的方天画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张飞的丈八蛇矛是《三国演义》里最著名、描写最多的三件兵器,其中的吕布武艺虽高,但反复无常,有很大的道德缺陷,喜欢他的读者并不多,而关羽、张飞与刘备桃园结义,共同打拼江山,后位居刘备手下五虎大将的前两位,一生忠义,皆有国士之风,而且历史上的关、张皆称万人之敌,在后世几乎成为猛将的代名词,他们的兵器就更引起大家的兴趣了。在演义小说中,关羽使一口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使一杆丈八点钢矛(点钢之意为即便精钢铠甲也能一点即透),又名丈八蛇矛。这一刀一矛随着它们的主人厮杀疆场,驰名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即便在它们的主人已经为国捐躯之后,它们仍然跟随着主人的后代(关兴和张苞)继续为蜀汉驰骋疆场,真乃人间神器。然而,历史上的关羽、张飞使的兵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吗?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在正史上最早的出处在哪?偃月刀最早见于文献记载是在北宋庆历四年()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在宋代以前,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唐代张九龄等所撰的《唐六典》、唐代徐坚的《初学记》对刀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然而都没有提到青龙偃月刀这类兵器,而北宋《武经总要》中的《器图》卷详细绘出了八种刀式,其中一种就叫做“掩月刀”,由《武经总要·器图》的详细绘图,我们可见“掩月刀”的形制与后世传说的关公青龙偃月刀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刀面上没有青龙纹饰而已。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将关羽的兵器固定为“青龙偃月刀”,可以肯定是受了北宋的“掩月刀”的影响,“偃月刀”最早是写作“掩月刀”的,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自元代以后用同音字“偃”代替了“掩”(偃字也为三声,音同掩,多数人习惯读成四声实为误读),讹为偃月刀而已。青龙偃月刀这类大刀最早记载是在北宋,北宋以前没有看到任何类似的刀的记载,而且有一些资料显示,北宋的掩月刀基本是军队中的仪仗用刀,并非实战用刀,如此又长又重的大刀,无论是骑在马上还是站在地下,持之与敌作战确实不太可能,然关公英勇绝伦,使用这样一口大刀更能增添气势,所以自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开始,就将关羽的兵器定为“青龙偃月刀”,元末明初罗贯中著《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沿用了这一兵器名称。谈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我们再来看张飞的丈八蛇矛,在正史上张飞使矛是有明确记载的,《三国志·张飞传》写到“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这便是张飞威震长坂坡的故事原型,也是正史上描述张飞之勇最突出的一处,这里明确写着张飞是“瞋目横矛”,其实在三国那个时代,最常见的长兵器就是戟和矛,周纬先生《中国兵器史稿》就说:汉代“戟制最盛,矛次之”。但是张飞使的这杆矛是不是丈八蛇矛呢?没有任何记载,但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丈八蛇矛见于正史的记载远早于偃月刀,在《晋书》中便有记载,《晋书·载记第三》描述东晋陈安的勇武“安与壮士十余骑于陕中格战,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鞬服,左右驰射而走。”《资治通鉴》也记载了陈安“左挥七尺大刀,右运丈八蛇矛”,这里正史明确提到了“丈八蛇矛”的名字,陈安时距离三国时代结束不过四十余年,距离张飞死亡的时候也不过百年,时间距离很近,陈安使丈八蛇矛,很难说张飞那个时代就没有丈八蛇矛,所以张飞使用丈八蛇矛还是完全有可能的。当然,这个时代真正的丈八蛇矛是像戏曲小说描述的那样枪头如蛇形弯曲吗?无论查阅史书、同时代的图像资料还是对比出土实物,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即在两汉、三国及其后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矛都是直刃的,并没有蛇形弯曲的长矛。所谓的“蛇矛”,并非指枪头如蛇形弯曲的长矛,而是指矛身极长,如同长蛇一般。戏曲小说中描述的张飞使用的那种形制的蛇形长矛从出土实物来看年代最早的也是出自宋代的,三国时代就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