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他是东吴重臣,周瑜的臂膀。但是却处处受气,在外被刘备诸葛亮欺骗,关羽恐吓,在自己的国家还被周瑜、孙权两个领导责骂,简直是软弱至极。这个受气包就是鲁肃鲁子敬。鲁肃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一个士族家庭,自小生活条件就十分优越。而且他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深得同乡人的仰慕。建安五年,鲁肃在好友周瑜的引荐下,率领部众投奔孙权。并在与孙权合榻对饮时提出了著名的榻上策。当时的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正处于胶着状态,鲁肃却已经敏锐的观察出汉室已经不可能复兴,未来必定会被曹氏家族取代,并做出了未来孙吴政权在北方的敌人也只有曹操的断言。并且指出曹操手握天子,势力庞大,短期内东吴难以与之争锋。当前阶段东吴应该首先剿灭黄祖,占据江南地区,随后进伐刘表,占据荆州,封锁曹军攻打东吴的西侧通道,为自身实力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这个规划非常符合当时的天下大势,较之周瑜的先取荆益,后图中原的激进方案更加沉稳。也成为孙吴之后的发展战略,鲁肃也因此受到孙权的倚重。而人们所熟知孙刘联合抗曹的方案,其实最早的倡导者并非诸葛亮,而是鲁肃。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病死,鲁肃深知荆州的重要性,随即提出,刘备虽寄身于荆州,但其是一代枭雄,如果刘表的儿子能和刘备相安无事,共同经营荆州,我们应当安抚刘备,与其结盟,共同抗曹,如果他们离心离德,我们就出兵占据荆州。孙权同意后,鲁肃便赶往荆州与刘备见面,在途中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正率领荆州民众南撤,鲁肃便一路寻找,最终找到刘备,并成功劝说其同意结盟。并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之后吴蜀双方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同盟关系,直到鲁肃去世后,双方关系开始变得极不稳定。赤壁之战后,刘备想要借荆州,包括周瑜在内的众臣都同意。只有鲁肃建议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这一点在小说中被形容为鲁肃软弱无能,受到了刘备诸葛亮的蒙骗。其实,这是鲁肃从全局考虑而做出的决定,他认为,曹操势力庞大,而东吴刚刚占据荆州,民心仍为得到归附。不如让刘备暂时占据荆州,一来可以给刘备以容身之地,以免他无处落脚后归附曹操。二来则可以与刘备集团建立铁盟,使其成为东吴阻挡曹军的一道屏障。以上三点,已经足以说明鲁肃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同时有着出色外交能力的不世大才。当时的东吴政权虽然人才辈出,但是如吕蒙、陆逊等人都是长于战术,大局观尚有欠缺,而被后世万分敬仰的周瑜虽然有战略规划的能力,但是性格过于激进,对于敌我双方的态势分析的不够透彻。而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而又行事稳妥的只有鲁肃。因此,可以说鲁肃对于东吴的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荀彧对于曹魏,诸葛亮对于蜀汉。此外,在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事情其实是鲁肃做的,但是为了凸显诸葛亮或者蜀汉政权被移花接木了。比如,在单刀赴会的故事中,把鲁肃描写的胆小怕事,被关羽恐吓的面容失色。其实,原本是鲁肃与关羽会谈商讨荆州问题,双方约定说带人马安置在百米之外,只有双方将领带单刀前往会谈现场。在会谈中,鲁肃面对武功远高于自己的三国名将关羽毫无惧色,据理力争,数次怒斥蜀汉集团忘恩负义,最终会谈无疾而终。之后,由于曹操出兵攻打汉中,刘备担心与东吴再起战端。不得己与孙权商定平分荆州。总体来说,鲁肃绝对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才智绝伦的治国干才,但是,因为《三国演义》颂扬蜀汉的主题思想,他的作用和形象才被严重的弱化和丑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