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六计》中,离间计被描述为“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这一计谋的精髓在于让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通过提供虚假情报来服务于我的计策。其引申意义则是通过巧妙策划,离间敌人内部,引发内讧的阴谋手段。
而在《三国演义》中,反间计可谓频繁运用,其中著名的例子如周瑜利用蒋干离间曹操与蔡瑁,王允利用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然而,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反间计非“曹操抹书间韩遂”莫属。这一计谋的卓越之处在于,即使曹操明知是对手的陷阱,却仍然难以避免地陷入其中。
曹操率领庞大的军队征讨西凉的马超,然而却屡次遭受失败,损失惨重。面对这位凶猛勇猛的敌将,曹操陷入了困境,他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他眼睁睁看着马超在营寨前如风一般来去,这让他既气愤又无奈,只能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在战局陷入僵持的时候,曹操忽然想到了离间计的妙用。
曹操的计策实际上非常简单,分为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曹操趁着马超与韩遂轮流守寨的时候,与韩遂私下会面。但他故意回避军事话题,转而以轻松聊天的方式探讨一些私人事务。曹操故意没有穿上沉重的铠甲,也没有带上武器,以一身轻便的服饰和一匹普通的马出现在会面地点。两人马头相对,轻轻拨动缰绳,交谈甚欢,展现出友好和谐的姿态。
接着,曹操写了一封信给韩遂。这封信态度暧昧,言辞模棱两可。关键在于,曹操在信中有意进行了涂抹改动,让马超误以为是韩遂故意隐瞒了什么重要信息,激发了他对韩遂的怀疑之心。
最后,曹操让曹洪出面,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向韩遂耳提面命:“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这句话既要确保别人听不见,又要让韩遂听到。马超听到这番话后,愤怒至极,立即挺枪骤马,刺向了韩遂。
经过这三个步骤,马超和韩遂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弥合。韩遂投降曹操成为理所当然的结果。即使韩遂不投降,他也会领兵离开马超。两人分道扬镳后,曹操只需分别对付他们,毫不费力地将他们击败。
韩遂和马超虽然是叔侄关系,韩遂足智多谋,而马超则勇猛无比。他们联手起来几乎无法攻破。曹操几次失败正是由于他们的联合。但是,尽管韩遂与马超既是亲戚又有共同目标,为何曹操还能成功地离间他们呢?
1、韩遂和马超之间本就存在分歧,这是离间计的前提条件。如果二人没有分歧,就算曹操再有计谋,也无法离间成功。曹操只是巧妙利用手段扩大了这种分歧,最终使其无法弥合。
在曹操连续遭受挫折后,他派遣徐晃和朱灵领军偷偷渡过马超大营的背后,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对马超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军中产生了意见分歧。韩遂和一些部下主张和谈,而马超则希望一举消灭曹操。正是在马超犹豫不决的时刻,韩遂派遣杨秋前去曹操营寨,提出割地求和的建议。这表明韩遂在马超还没有同意的情况下,已经采取了割地求和的行动。可见,韩遂和马超之间的分歧已经影响到了军队的决策。
2、双方实力相当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对方,这是离间计能够成功的基础。如果曹操实力过于弱小,马超可以轻易击溃他,那么即使曹操再高明,也无法成功地进行离间。而此时,徐晃和朱灵已经在马超大营背后扎下寨子,马超面临着前后夹击的危险。此时双方的战事已经进入相持阶段,韩遂和马超之间的分歧也逐渐显露出来。在这种时机下,曹操巧妙地运用离间计才能收到效果。
3、曹操抓住了时机,并在细节上做得出色,不易被识破。马超和韩遂轮流守寨为离间计提供了时机,曹操善于抓住时机加以利用。在涂抹改写这一细节上,曹操表现得非常逼真,没有留下任何破绽。韩遂试图通过诱使曹操出阵以杀他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然而曹操未上当,而是派出曹洪,同时说道:“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这就让韩遂失去了自证清白的机会。正是在这些细节上做到完美无缺,这次离间才会如此成功、才显得如此经典。
韩遂对待马超的态度是坦诚的,他将与曹操的对话全部告诉了马超,还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曹操写来的信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坦诚来赢得马超的信任。然而,由于韩遂和马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马超始终怀疑他,并主动要求赚取曹操的信任以杀他。尽管韩遂真诚地对待马超,但最终他们还是产生了矛盾,翻脸不认。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马超虽然勇猛,但智慧方面有所欠缺,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断定韩遂与曹操暗通。他的失败是因为自己的无谋所致。
而曹操则展现出他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机会总是会降临,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抓住。曹操善于抓住机会,这次也是如此。而马超的失利只能归咎于他自己错失了良机,只能发出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