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18路诸侯讨伐董卓,上演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的精彩剧情。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确实有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这回事,但是没有18路这么多。那么让我们走进历史里,看看诸侯讨伐董卓的真相。讨伐董卓的各路诸侯是哪些人呢?他们分别是勃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共计十一路诸侯。而此时刘备在公孙瓒那里,公孙瓒没有加入讨伐董卓的盟约。曹操跟随着张邈,孙坚跟随着袁术,他们不算一路诸侯。盟主是袁绍。而发起讨伐董卓号召的,是东郡太守桥瑁。桥瑁冒充京师三公的名义,向各个州郡发出信函,历数董卓的恶行,鼓动各地方联合起兵征讨。“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引文出自《资治通鉴》)所以说,真实的历史并非如《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并非曹操发布檄文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也没有18路诸侯之多,“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都是虚构的小说情节,俞涉、潘凤、方悦、武安国、穆顺这些武将,也是虚构的,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些人。在出兵讨伐董卓的11路诸侯里,其中有五路诸侯是董卓分封的,他们分别是勃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这些都是讨伐董卓的主力,而且冀州牧韩馥还为各路诸侯提供粮草。“卓又以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张邈为陈留太守,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引文出自《资治通鉴》)董卓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心腹分封到各地统管地方部队,而要分封这些并不愿意臣服于他的人呢?因为董卓想以此来拉拢人心。董卓废掉少帝扶持汉献帝登基后,自封为相国,把持朝政。而且董卓为了成功地废黜少帝扶立献帝,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壮大力量,排除异己,这其中就包括排挤走了反对者袁绍。而且董卓生性残暴,在洛阳实行恐怖统治,纵容士兵施行暴行,甚至祸害到皇宫里面。不但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也引起天下群雄的愤慨。董卓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采用了周毖、伍琼的计策,大肆拉拢朝中百官,借以收获名望,平息反对的声浪。当时的名士荀爽、陈纪、韩融,都受到他的重用,而且把朝中的大臣和名士们分封到地方掌管地方大权,来安抚他们不平的心,堵住他们愤怒的嘴。但是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并不感恩,相反,集结地方部队讨伐董卓。出现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大概是董卓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他后来捏造了通敌的罪名,杀死了出这个馊主意的周毖、伍琼两人。(参考史料:《资治通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