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人曾经做过统计,从原始社会末期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内,在华夏这片热土上,大大小小总共发生了余次称得上有规模的战争。
所谓一将成名万古枯,这期间自然是涌现出了无数能打的将军、谋士,可以说,历朝历代皆有很多有名气的文臣武将,但是,如果做个统计,“三国”的知名度其实最高,问题就来了,为何人们都喜欢三国呢?
1、“草根”创业的杰出代表
《三国演义》交代,如果想进村找刘玄德家,不用打听,你看谁家院里的那棵树最大就行了。更有好事的风水先生对此大力渲染,说他家的这棵树真是不得了,远观就是一柄伞,看着和皇帝出门时的那套伞盖行头差不多,由此断言这家怕是要出皇帝了。
“正经”人家谁会在家里种树呢。
话扯远了,刘备是手工艺从业者,以编草鞋为生。如果放到现在,这起码算得上是中级工艺品了,但在东汉不行。
小农经济时代,人们能不花钱就不花钱,再说了,草鞋嘛,能自己编就自己编了。因此,刘备虽然经商,但他家境确实不咋地,地地道道的草根阶层!
但就是这位草根,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了蜀汉皇帝。
刘备有两大法宝,一是能忽悠,二是会融资。
他对外宣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通过资料可以查到,刘胜死于公元前年,刘备出生于公元年,这爷儿俩差了年,年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平均算一下,假如他们老刘家是18岁生子(这已经算是剩男级别的了),中间就是15辈人。
刘胜这个人是个酒色之徒,他死的时候留下了个儿子,想想看,这个儿子经过15代可以繁衍出多少子孙来!这是一种几何级的增长,怕是算不清了。
所以,刘备宣称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个挺难考证的,但无论怎么说,不看广告看疗效,反正别人是信了,最起码汉献帝就曾经和刘备梳理过辈分,结果是汉献帝要叫他皇叔。
汉献帝都这么叫了,别人也就承认了。这就成了他的金字招牌,极具江湖号召力,经过哥儿仨的拼搏,终于在西川立足脚跟,刘备也成了那个时代草根创业者的代表。
从陈胜吴广到刘备,这种改变命运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亿万国民!
2、三国时代的谋略
随着东汉皇权的瓦解,天下进入了群雄逐鹿阶段,在兵荒马乱的汉末,没点本事如何加入蚕食大军?
还是以刘备为例,织席贩履出身,关羽也好不到哪去,摆摊卖枣,还是在逃犯,这哥儿仨也就张飞财力雄厚,表面上是卖猪肉的,实际上是靠铁和马支撑着,从本质上讲,张飞干的是走私的活儿。
这些年来,张飞积攒下了偌大家业!但这些都成了刘关张起事的启动资金,利润的大头最后还被刘备拿走了。
从这点上说,刘备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是资本游戏的高端玩家。
会玩的不仅仅是刘备,三国里面随便拉出一个人来,你都会发现他的亮点。也正因为如此,三国成了一本智慧说明书,由此也演绎出众多关于智谋的成语,比如空城计、赔了夫人又折兵、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
客观的讲,如果单纯论谋略的话,三国演义还真不如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但《三国演义》不仅仅是那些谋略,要不然到处充满了算计,这不符合我们的主流文化,其实三国更多的是讲一个“忠”。
这里面的代表就多了,里面有很多知恩图报的经典案例,比如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刘备、张飞为关羽报仇,姜维诈降曹魏一计害三贤……
结语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由罗贯中整理成册。在此之前,三国故事其实是一种评书,由说书艺人在勾栏酒肆中传播。
所谓“评书”一定要有评,没有点评,那不叫说书,充其量算是读书,其实,听众对三国梗概多少都知道一些,他们就是想听说书艺人的独家点评,所以,在三国故事中,每个说书艺人都添加了自家观点,以至于三国故事版本众多。
这种艺术形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因此三国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罗贯中将其整理成册后,百姓对此更是乐此不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