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三国鼎立,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
实际上,当时是四国鼎立。在辽东有个燕国,与魏、蜀、吴并列。它立国48年,最后被曹魏所灭,是四国中最先灭亡的国家。
除了东汉末年,我国历史上有几个时期是典型的三国鼎立局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西魏、南梁并立,北周、北齐、南陈并立;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
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局面仅维持了约六十年,从公元年至年。
这在中国历史的几千年悠久长河里,充其量只是一朵小浪花而已,稍纵即逝。
这短短六十年,远比不上北宋、辽、西夏或者南宋、金、西夏的三国鼎立持续时间。即使寿命最短的金国,享国也有年。
那么,为什么世人的印象不深刻呢?
我认为,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
中原王朝的主体独尊意识。
宋朝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在北宋前期统一全国,国土辽阔。
随之,先是辽、夏、北宋鼎立,其后则是金、夏、南宋鼎立。
夏、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夏国偏居西北,金国偏居东北,都在中原政权传统“天下”概念的边缘地带。
虽然北宋后来被金国攻灭,但接着有个南宋政权,占据半壁江山,延续国脉。
因而,按照传统的中原王朝的独尊意识,就以宋朝为主体,视夏、金为边缘政权、外患。
而且,宋朝历史资料丰富,夏、金的历史资料贫乏以及研究严重欠缺。这种情况也加重了世人对夏、金的边缘化印象。
因而,虽然辽、夏、金的军事实力强大,对抗乃至攻灭宋朝,但是三国鼎立的局面长期被淡化甚至忽视。
而东汉末年的魏、蜀、吴国,均是东汉王朝内部的军阀分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
它们都属于中原文明,而且国土基本都在中原政权传统“天下”概念的腹地。
因而这被视为标准的“三分天下”局面。
《三国演义》等系列文艺作品,使得魏蜀吴的鼎立史实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的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学者魏裔介曾说过:
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本来是稍纵即逝的一段历史,难以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