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
这是《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传遗命奸雄数终”,讲的是曹操临死前,召集群臣,交代后事。令许多人不解的是,曹操在交代完后事之后,长叹一声,突然泪如雨下,随后气绝而死。这是那位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孟德吗?
施耐庵和罗贯中著《三国演义》的最高境界就在这里。他们口口声声说着曹操是“奸雄”,一味地尊刘贬曹,曹操流泪正是因此。但笔者觉得,是作者摆了读者一道,尊的是曹,贬的是刘。
年乱世曹操本来只想做一位治世能臣,但无奈汉室后继无人,皆是庸才,不断地被人架空,而且架空皇帝的那些人,也都是贪图享乐、祸国殃民之人。没办法,曹操只好自己来。在费劲千辛万苦,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之后,曹操说出了那句“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事实也正是如此。汉献帝从西安逃回中原时,身边已经没有什么人了,自己从当皇帝开始就一直是个傀儡,一点实际治国经验都没有,更不要谈什么重整国家。倘若没有曹操,中原地区必然大乱。
献穆皇后-曹节除此之外,曹操为了让汉献帝放心,还特意将三个女儿送给汉献帝做妃子,意思也很明显,我把三个女儿嫁都给你,将来我可以支持自己的外孙继承汉室皇帝位,而我还能帮你打稳江山。但是汉献帝做了什么事?衣带诏事件中,居然要联合众人诛杀曹操。曹操对此很不理解,怒气冲冲的杀了协助汉献帝的一众人等。
曹操对汉献帝其实比董卓好太多了,但献帝却一直不知天高地厚的要“自理”。要知道,即使是曹操这样的人,也只能在三国之中站住一只脚,何况汉献帝呢?除了姓刘之外,要什么没什么。
从汉献帝的结局来看,曹操对他的确是真心实意的。曹丕篡汉时,汉献帝迫于曹丕的压力,已经同意禅位,但皇后曹节(曹操之女)死活不肯献出玉玺,最后无奈之下,将玉玺掷于地下,大骂曹丕。
在禅位完成后,汉献帝被降为山阳公,仍然有自己的封地,地位高于诸侯,直至晋朝时期,他的子孙仍然世袭山阳公封地。从这方面来说,曹氏无愧于刘家,但曹操“汉贼”的帽子是谁扣上的?
是曹丕!
知子莫若父,曹丕的为人,曹操不会不知,他肯定预见曹丕称帝的那一幕。想到临死前,天下还未平定,自己却先人一步而去,而曹丕篡汉之后,天下是什么走势还未可知,如果曹丕称帝后,天下落于旁人之手,自己就算是死了,也不得安宁,于是就命人设置了72疑冢,令后人永世找不到他的坟墓。
世间还有什么比死无葬身之地还悲惨的呢?曹操想到自己为汉室费尽一生心血,但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汉贼,以至于死都不能找一块好地方埋葬,因而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三国演义》片头中的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正是曹操一生的写照。是非成败转头空,曹操辛苦奋斗了一生,却背负了一世的骂名,曹丕篡下的天下也被司马懿夺走,自己死后连墓碑也不敢立,人们只能在史书中窥见他的故事,这不是实实在在的空吗?可悲,可叹。
附:
三国演义之中大多只讲了三国势力的对抗,忽略了曹操在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上的贡献。曹操以汉朝的名义,降服南匈奴、北征乌桓,制衡鲜卑,在乱世中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且实行系列计划复苏中原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安置流亡人口,使北方逐步稳定,经济出现转机。假使没有曹操,五胡乱华时间将提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