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美武大郎潘金莲被丑化了数百年洗

《清平乐》讲述了宋仁宗时期的故事,虽说太后刘娥在其中只是个配角,但大家也从中了解了刘娥的为人,这才发现太后刘娥在《包青天》中被黑得够惨,狸猫换太子更是无稽之谈。

那还有没有因各种话本故事而被大家误解的人物呢?自然是有的。现在大家很热衷于给那些被丑化的人物“洗白”,有些人确实是被大家误会了上百年甚至千年,但有些“洗白”却是站不住脚的,看似顺理成章的解释,总有些地方说不通。

陈世美

话本形象

说起陈世美,大家都不陌生。《包青天》中最被大家熟识的桥段,除了狸猫换太子,就要属铡美案了。陈世美一朝中举,娶公主当驸马,抛妻弃子,当妻子带着孩子找来时,还动了杀心,最终陈世美被包公的铡刀所铡。陈世美也成了负心人的代名词。

后世质疑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兴起了这么一种说法:陈世美的原型是清朝顺治年间的陈年谷,号熟美。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一开始在河北的一个地方做知县,后来因为政绩斐然,得到了康熙的的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但因为耿直的个性,陈年谷遭到了同乡的记恨,被编排到了戏曲中,化名陈世美被后人唾骂。

“洗白”存疑

虽然《包青天》中的《铡美案》,改编于的清朝乾隆年间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但在明代安遇时的《包公案百家公案》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里,已然有了陈世美的形象,和其抛妻弃子的基础故事构架。

很显然,《铡美案》的故事脱胎于《秦氏还魂配世美》,它摒弃了其中神话的部分,增加了公孙策、展昭、韩琦等人,以及包公的龙、虎、狗三口铡刀,使故事变得更加曲折,也更加引人入胜。那么问题就来了,明朝的安遇时怎么可能是清朝陈熟美的同乡,还编写话本戏文编排他?

武大和潘金莲

话本形象

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他们的形象最早出现于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武大郎“三寸丁,谷树皮”,买炊饼为生,而他的妻子潘金莲貌美如花,却不安于室,与西门庆私通。后来因害怕武松知晓,与王婆、西门庆合谋将武大郎毒死。后来三人皆被武松所杀。

《水浒传》成书年后,明朝中期的兰陵笑笑生又通过《金瓶梅》,将他们的故事进一步地深化细致,使得武大郎、潘金莲分别成了懦弱无能和不安于室的代名词。

后世质疑

河北省清河县有个村子叫武家那,那里曾经出过一个阳谷县县令叫武植。年当地重修武植墓,将其生平撰写成碑文:

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洗白”存疑

武植这个人物历史上肯定是有的,身为县令爱民如子,深受百姓爱戴应该也是真的。但是凡是姓武的家中长子,基本上都会被唤作武大郎。单凭“童时谓大郎”,就认定武植就是武大郎的原型,理由太过牵强。武植墓重修于年,带有“夫人潘氏”的碑文也是当时立下的,并没有其他可以证明武植的妻子姓潘。

而且同样是时间问题,《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于洪武三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第三年就病逝了。但清廉公明的阳谷县县令武植却是明朝永乐年间的进士。

总结

无论是《三侠五义》,还是《水浒传》,包括《三国演义》、《杨家将演义》在内的一系列古典名著,都是十分经典的古典小说。既然是小说,那就会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不一定所有人物都有原型。

其实,对于这些古典小说了解小说中的文化风貌,历史背景,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就好,何必去纠结那些人物是否存在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