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是一个在白日里热血沸腾,而又在黑夜中脆弱寂寥的问题。它是眼前登高瞭望的诗和远方,也是身后有虎狼追击的世俗狼狈。
然而这个问题的迷人之处在于,即便在竭尽全力也只是活着的时刻,我们却还对它念念不忘。它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是内心的安宁。
一、野心
世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大一入学的时候我们在一起打篮球,打累了坐在场边休息,一旁路过几个着装时尚、身材高挑的美女。我还记得他充满欲望的眼睛盯着这些过路的女生,说:“你知不知道,这种女生其实很好追,只要你有钱就行。”我从此知道他是个有野心的人。
大学四年他相对比较努力,积极参加各类学生活动、数学建模比赛,积极的刻意接近同学中的大牛,又考托福准备留学,后来又改为认真准备考研,也考上了。研究生毕业以后,他进入了一家银行,现在在那家银行担任HR,好像是个小负责人。
在外人眼中,他过得不算失败,但我知道他还没有给自己一个交代。在他的自我评价体系里,他还算不上一个很厉害的人。他每月拿着几万元的薪酬,日子并不窘迫,但他想要的是能够豪宅名车,对各色美女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在三四线城市至少需要一千万的存量资金,年万的净收入,而他在北京则又高了一个量级,需要至少一亿的存量,年万左右的增量。这个资金需求距离他一年大约三四十万的薪酬差距太大了,而他HR的岗位,又限制了他未来的快速发展。
如果他的野心不变,我很怀疑,终其一生,他是否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更可怕的事情在于,这个是否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能够影响他的自我评价,影响他内心的安宁。这决定了他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能否面怀微笑的安然入睡,以及多年后白发如霜回首一生时,是否能够安然闭眼。
很厉害的人是你自己定义的。马云很厉害,他的淘宝、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影响了整个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商业模式。王健林也很厉害,毕竟富豪排行前几名呢。可是王思聪呢?你觉得他算一个厉害的人吗?
这里的分歧就很大了。你可以说他厉害,几十亿资金,娱乐行业的风口浪尖,还睡了无数美女;你也可以说他不行,个人素质低,纯粹沾老爸的光。
那么王思聪到底算不算一个厉害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隐藏着你对“厉害的人”的定义。你定义的厉到底是向外的,还是向内的?
所谓向外的,是指厉害与否的界定是由外部的人事物界定的。很多的钱,成功的标签,打扮光鲜出入高级会所,豪车豪宅等,算是厉害;
所谓向内的,是指厉害的与否标准是由自己的界定的,你对自己满意了,达到自己的期待了,就算厉害。
如果有人丧心病狂,认为只有世界首富或者国家主席才是厉害,其他人都不行,那么极有可能他一生也无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并且这个标准会让他痛苦不堪。
我们对上面的例子可能没有太大的反应,因为它看起来太极端了,似乎我们自己不是这种情况,但事实是我们低估了世界的残酷,对自己的野心过于乐观。那些你认为并非远在天边的目标,也许也没有近在咫尺。
一个学生对我说他想考北大,这个目标比世界首富小了很多,以至于让人觉得很有可能。又一个学生对我说他想上个,你看这个目标简直平凡的有些平庸了。可是平均来讲只有2%的人能够进,万一有3%的人想要上又该怎么办呢?
对于一个省会城市国家重点高中的人来说,的目标过于平凡,年级大约60%的人能进。对一个县城高中的学生来说,师资力量和同学环境,决定了这个目标其实异常艰辛。
如果受制于师资力量和同学环境,县城的优等学生最终没有考进,而是进了一个普通一本,那么他高中三年的努力是否白费?他是否能坦然的面对自己?
甚至于一个过大的目标会影响你努力的过程。有一种经典的心理学症状,叫习得性无助,意思是当你长期受挫以后,会习惯性的放弃抵抗不再努力了,就像被长期关在笼子里的狗会放弃冲撞牢笼。心理学中对拖延症的研究也表明,过大的目标会让人受挫并引发拖延,而拖延,又是一切努力的死敌。
有野心的人会感受到一股驱动的力量,但过大的野心却又让人感到绝望而失去动力。
现在我们的选择有:一个不太高的向外的标准,以及向内的标准,又或者是这两者的混合。
二、才华
内在的标准比外在的标准更能够让你内心安宁,做好了自己就是成功。话虽如此,可是有些外在的标准却不是你能轻易绕过去的。比如在北上广深拼命挣扎着想要立足的年轻人,绕不开昂贵的房价;上有二老下有妻女的中年男人,绕不开一个家庭的基本开销。
这是现代社会给你的基本压力,容不得你选择。做不到这些基本任务,很难想象你能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评价。
而光是这些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够得上不小的压力了,它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得到的,它需要你有才华。
才华,有时候是天生的智力,有时候是后天培养的能力。后者往往更加重要。
年龄大一点的人,比如60、70后这一批,很多思想还停留在很努力拼命或者拉关系找后门的层次,还没意识到方法、策略、个人能力、格局等东西的重要性。这与他们生存的年代有关,在他们那个年代,关系、后门等东西就是重要的。但现在,以及长远的未来,个人的能力,包括学写能力、思维能力等,会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你的人生。
好在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年青人已经充分了解到,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出来的,方法是可以后天学习的。互联网上,各种能力培养提升的课程多如牛毛,时间管理、情绪调整、职场进阶、专业技能等,包括我自己还在开高中生的学习策略课,未来还准备开设一系列思维工具课程。虽然说各种开课的人多了以后难免有水货,但这个趋势总是好的,学习的脚步不会停止,方法和工具的时代正在到来。
我建议大家一定要紧靠这个方向去走,多多学习各种技能方法,绝对不要埋头傻干。最傻的人是放弃了学习方法的人,而不是些买错了哪一次课程的人。我买过一堆水的要死的liv,但是还在接着买;看过很多毫无价值的书,但还是会接着拿起下一本;听过不少跳大神一样乱的讲座,但还在继续寻找下一场。
这些偶然出现的低劣知识并不改变世界运转的规律,那些不断学习增长自己的能力的人,才有抓住未来的可能。
但截至目前为止,还只是个可能。
不努力的人成不了很厉害的人,埋头傻干的人成不了很厉害的人,努力而又勤奋学习掌握工具方法的人,则刚刚有了这个可能。
(PS:本人正在写的一本书,就是讲授各类思维方法和工具,可以算作这一部分的详细教程版。详细内容不便透露,但这里可以提一嘴。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你需要两类思维工具:
1技术类思维工具,各种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2格局类思维工具,站在更高的层面,更深刻、更宏观的看待和运用规律。)
这里先不详谈,劳烦大家等几个月吧。
三、专注
欲望与恐惧如此强烈的社会,拼搏成功是大多数人都不缺少的原始动力,但很厉害的人,总是少数。
我还记得原来在一家教育智库上班时,曾经有一个同事,属于既努力工作,又愿意学习的人。他可以为了参加一个论坛专程坐飞机到遥远的外省,也可以长期加班坚持到大年三十晚上还在工作。周末的时间里,他还凭一己之力举办了一个读书会并坚持了至少2年(不知道目前是否还在坚持,如果是则超过3年了。)
努力,爱学习,讲方法,他都占全了。更不提,他还踏实善良,为人友善,公司同部门里几乎所有人都与他关系很好。
他作为一个三十好几的成熟员工,又是公司开创早期就入职的元老,部门提拔主管的时候,本应毫无疑问是他的。这个部门是公司里最大的部门,一旦成为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公司里就只有创始人老总一人在他之上了。这个公司又是在快速发展,所以一旦成功提拔上去,他的前途还是很光明的,在一个小圈子里,也算得上很厉害了。
然而他还是没有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在选定部门负责人的时候,老总选了我,而当时我入职才刚一年而已,公司的人还没怎么混熟呢。
当然,后来我主动辞了,因为这个部门负责人的位置和我的长期职业规划有矛盾,这是闲话按下不表,这里只讨论这个同事,为什么他失去了这个上爬的机会?
老总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过去一年里我研究的几个专题比他更深刻(这是个研究部门),研究结果的市场反应更好,由此带来的威望更高,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结果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我来说一说这位同事研究的几个项目,你或许能看出些名堂来。
他在最近两三年时间内,研究的是这几个专题:学校管理、全课程改革、国学教育、学习方法、教师培训。实际上这也是这个部门的工作特点之一,其他人的研究也大体类似,因为他的资历最老,这里以他作为代表。
作为对比,再来看看我研究的几个课题是什么。
表面上看,我研究的课题分别为校本课程、学校周边资源、思维的力量。但这只是公司布置给我的任务而已,我实际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研究下面这些课题:
结构化思维、可视化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系统思维工具、常用思维模版、大脑思维基本原理、GTD等。
很明显,他的研究专题互不相干,而我的所有研究全部是相互关联的,可以理解成我一直都只研究一个专题。所以我做出某个专题的时候明显程度比他更深,而且很容易拓展出市场应用,即做出培训课程,因为我真的能理解能应用,而他的专题只有个表面形式而已。
论勤奋,他能做到年三十晚上都在加班,而我把常见美剧全部刷过了一遍;论学习,我们都属于愿意学习的类型(美剧刷完了也得看看书不是?),而他学习和积累的时间又比我更久,毕竟年龄比我大了一些。可是这些条件全都比不过一点——
我比他更加专注。
我们都是凡人,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没法像钢铁侠那样一个晚上精通核能物理学,也不能像西游记里孙悟空那样吃掉一本中医书就能为皇上看病。当你把有限的精力分散到很多个坑里,你的每个坑都很浅,成不了水井,真的就只是个土坑而已。
采铜写过一篇文章,我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名为《如果你的资源贫乏,那么专注做好一件事将是你的唯一出路》,里面提到一个案例:
“一个农村小伙子,初中毕业,专门改汽车氙气大灯,小贵,但终身维护,几年时间攒下一仓库的各种车灯的旧部件,如有客人需要就赠送,除此之外似乎懂的不多,不过不妨碍生意好的不得了,一天两个大活,要预约一周才行”
意思是,这个小伙子很平凡,但是他专注做好了一件事情——改造汽车氙气大灯。这真是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了,谁还没有这个才能呢?但是当他把这么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做好以后,他就成了一个很厉害的人——以他初中毕业的学历而论。根据我对汽车行业有限的了解,这个小伙子的月收入至少在5-8万(只会更多不会更少),有几个的毕业生能达到这个水平?
如果你智商超高、资源丰厚,出生即含着金钥匙,那么你可以随意跨界创业玩花样。但如果你不幸是叼着砖头出生的,那么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才是最佳选择。
现在我们知道了,懂方法懂工具的努力让你有了一点点厉害的可能,而专注的努力则让这个可能变得大些了。
四、时间
你努力了,懂方法的努力,还特别专注,已经很不错了,但当命运之手按在你身上时,你所有的力量都如同蚂蚁一样渺小。
年版本的《三国》中,有一个让我多年来印象深刻的角色,就是倪大宏饰演的司马懿。这个版本的三国与原始版本的三国演义有一定改动,主要就在于后半段对于司马懿这个角色的故事修改。原始版本是纯粹的蜀汉偏向,而版则加入了更多的魏国视角,后半段则全然切换成司马懿视角,即,司马懿成为了主角。
新三国在故事编排、演员选取上少了老三国的经典气息,一般认为是拍的弱了,对此我大致认同。但唯独对司马懿的人物塑造,我觉得远胜于老三国,并且意境深远。
司马懿也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在赤壁之战后向曹操毛遂自荐,但曹操智商太高,算到他有野心,一直压着他。既用他的才华能力,又不让他上位,高官不给做,兵权不让拿,费尽心力辅佐曹操几年,司马懿也算是努力过了,但没有捞到半点便宜。
但是他聪明啊,他是鬼才,他做事特别讲究方法,对大势的拿捏很到位。他算到曹操不可能平定天下了,因此立刻开始从曹操的下一代中选人进行辅佐,他慧眼识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正确的人——曹丕。他当了多年尽职尽责的老师,勤勤恳恳的指导曹丕应对考试、笼络士族、收买天下人心,一直等到曹丕登基,还帮曹丕平定了包括曹彰叛乱在内的内忧外患。但是曹操在死前却给曹丕叮嘱过:
“司马懿可用,但不可使之掌兵权。”
接受了司马懿多年教导的曹丕,这一次遵守了曹操的临终教导,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他在位时又是一边用司马懿,一边防着司马懿,甚至还安插了一个女卧底到司马懿家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衷心耿耿辅佐了曹丕一生,却被提防到连个小官都没做成,还被监视到家里来了,司马懿,你算是什么厉害的人?曹丕在位6年,司马懿努力了6年,又是一无所获的6年。
可是司马懿能忍,忍过了曹操,再忍曹丕。
悲剧再一次发生了。曹丕病死前,如同其父曹操那样,又叮嘱了下一任继位者曹睿:
“司马懿有才,可用,但不可让他掌兵权。”
于是打压司马懿的接力棒又交到了曹睿手上。
曹睿在位13年,又是司马懿被不断当苦力使用却仍得不到任何报酬的13年。不仅曹睿对他颇不放心,曹休、曹真以及曹真之子曹爽,更是对他万般刁难、千方百计排挤陷害。这段时期是诸葛亮北伐的高峰,连战连胜,魏国上下震动,亡国的恐惧在朝野弥漫。但司马懿率军于街亭大败诸葛亮,拯救了曹魏帝国。
回朝领赏,你猜皇帝会赏赐你什么呢?
会拿你问罪,说你故意放跑了诸葛亮,差点要杀你。
每一次诸葛亮来袭,司马懿都会被调到前线去抗敌,打完胜仗以后回朝,立刻又被或明或暗的罢免,弃之于一旁,反反复复的被教育什么叫兔死狗烹。在雍凉苦寒之地勤勤恳恳的带兵打仗,司马懿在曹睿这一代努力了13年,用尽了方法论,一生都专注于率兵打仗建功立业这一件事上,依然没有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接着是曹芳。曹芳年幼继位,司马懿的死敌曹爽实际控制了政权,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要了司马懿的命。更可怕的是曹爽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傻帽,而是一个心思活络、文武皆通的能人。司马懿被曹爽严防死守,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一直到年,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了,终于等到了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出城扫墓、京城空虚的机会,兵变成功,实现了一生的志愿。
司马懿,人称鬼才的智谋之士,直到70岁才成为一个能够向自己有个交代的,所谓很厉害的人。从7岁上学开始算起,他努力了64年;从他22岁最初当小官开始算起,也已经努力了48年。
谁敢说自己的才华超过了鬼才司马懿?谁敢说自己的努力超过了司马懿?而在色彩纷呈的社会里谁不是揣着几根花花肠子,今天想做自媒体大V明天想开个淘宝店的,哪里比得上司马懿几十年不变的专注于霸业功名一个领域?
可是即便所有优点都凑齐了,司马懿还是熬了将近50年,终于把自己的敌人全部熬死了,等到了翻身的机会。你可以从两个方向理解这句话:
第一个方向,你可以理解为,所有优点都凑齐了,司马懿还是熬了50年;
第二个方向,你可以理解为,尽管命运如此残酷曲折,但司马懿通过50年的持续努力,终于熬出了机会,挣脱了命运之手。
你喜欢哪个方向?
如果你有一点数学概率知识,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数学公式。
P0=1-(1-p1)*(1-p1)*(1-p2)*(1-p3)*……
P0是你这一生能够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概率,而p1、p2等则代表你每一次机会下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概率。对于资源匮乏、天赋平常的人,p1、p2……pn,都很小,假设只有10%。但是只要你持续努力,机会会有多少呢?
只要抓住一次机会,你就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了,如果这一次不成功,继续努力,等待下一次机会。会不会永远不成功呢?
N=3时,3次机会,全部失败的几率为0.9^3=0.73,成功的概率为0.27;
N=5时,5次机会,全部失败的几率为0.9^5=0.6,成功的概率为0.4;
N=10时,10次机会,全部失败的几率为0.9^10=0.35,成功的概率为0.65;
N=15时,15次机会,全部失败的几率为0.9^15=0.2,成功的概率为0.8;
……
越到后面成功的概率越大,越到后面人生越精彩。
平均来讲,人的一生每3年就会有一次机会。3年这个数据是经过社会检验的,比如初中3年,升高中是一次机会;高中三年,升大学是一次机会;大学四年,考研和工作是一次机会;工作2年后,初级管理职位是一次机会;工作4-5年后,中级管理职位甚至创业是一次机会……
总之,平均3年一次机会,持续努力等来15次机会,即是45年。持续努力45年,即便你一开始很平庸,最后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的概率也有80%了。更何况,这还是假设你的每次的失败率高达90%呢?如果失败率只有80%又会怎样?如果是50%又会怎样?
这个胜率是非常高的了。
只要你耐得住这个时间。
从稍微懂事一点的初中开始算起,15次机会45年的努力,是57岁了。10次机会30年的努力,是42岁了,8次机会24年的努力,也超过35岁了。30岁就开始焦虑绝望乃至放弃的人,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概率公式其实正在运行,还没有等到精彩的后半段。他们早早就放弃了努力,更放弃了方法和专注,错过了概率无限逼近%的后半场。
今天我们谈论想要成为很厉害的人,大部分人都没有面临司马懿那样的逆境。你既没有动不动就想杀你的老板,也没有把你当做一生死敌的同事。古时候天下就那么点地方,被帝王权臣盯上了根本就没逃命之处,而你在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却能随时为自己的一生调整方向。如果你有司马懿那样的能力和持续努力的忍耐力,相信你用不着熬50年,很容易就能成就了自己。
但我们的问题是太过急躁了,今天蹦出个25岁百度副总裁李叫兽,明天又来个22岁创业融资0万马佳佳。以至于年过30以后,很多人就觉得人生看不到希望了,觉得已经过了事业的黄金期,开始苦闷彷徨。
没有资源,不是天才,你对命运最大的胜算其实就是概率与时间。如果说努力和方法是开启了成就的可能,专注是让这个可能有了略微的提高,那么漫长的生命和时间则将这个概率提高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让你第一次有了对抗命运的主动权。
在漫长的一生,这个的时间的尺度上,错失了一次机会不是问题,眼前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走错了一两步路不是问题,只要你在持续的努力。
命运啊,你在天上俯首嘲笑我的渺小,我在地上默默的忍啊,熬啊,总有一天会耗死你。
我的书桌之前贴了一张纸,纸上写着“司马懿”三个字,我抬头的时候偶尔会瞟到它。
我出生于一个湖北的小城市,父母皆是平庸的人。我努力学习考上了全市最好的重点高中,老师的水平也非常有限。耗尽全力后,我还是没能考上清华北大,出国留学就更别想了,既因为没钱,也因为底层家庭出生,根本不知道出国是什么东西。我在大学里挣扎了很久,因为小城市贫穷狭隘的原罪,搞不清楚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社会的模样。初入社会的几年我继续付出目光狭隘、见识浅薄的代价,在事业的一开始就走了弯路。一转眼,黄金一样的年华就浪费了好几年。
我一抬头就看见这样一拨人,他们出生于大城市的良好家庭,从小接触前沿信息,视野开阔,从国家级重点高中轻易考上清北,乃至哈佛耶鲁斯坦福MIT,然后一路高举高打披荆斩棘,年级轻轻担任高管或者创业成功,30岁不到就可以人生登顶了。
几年前我曾经无比的羡慕这些人,羡慕得几乎要丧失前进的动力。
然而今天,我的书桌之前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司马懿”三个字,我抬头的时候偶尔会瞟到它。我逐渐意识到我命中注定不可能少年得志,小城市的平庸出身决定了我必然在二十岁的时候目光狭隘大脑肤浅,注定了我必定比那些大城市良好家庭资源优越的同龄人要慢上好几年。
于是我接受这一点,我就再多熬几年。我就多努力几年,多学习几年,多专注几年。
我把目标定为,在35岁的时候去达成这些天才优越者们25岁达成的成就,在45甚至55岁的时候再寻找登顶的可能。我有信心成为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哪怕是很晚很晚。
我的墓碑可以这样写:
此人出身平庸,少年也不得志,但在死之前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厉害的人。
关于作者
策略师——叶修,研究学习策略与思维方法,教育行业技术宅与创业狗。
为几千名区域教育局领导、校长、教师,几万名高中生、大学生和职场年轻人,进行讲座、培训,分享思维方法与学习策略课程。
分享思维方法与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师(ID:xuxiclushi)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