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www.bdfyy999.com/m/元曲是元代兴起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由文人通过将宋词通俗化之后,配合当时民间流行的曲调演变而来的新体诗,在元代的文人雅士之中非常流行,整整影响了一个朝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是元代社会的代表文学,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足见元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之重。同为影响深远的三国文化,在元曲中有怎样的影响和特点,又凸显出了哪些主要三国人物呢?众所周知,元代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一个大一统帝国,该朝代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孛儿只斤忽必烈在统一中原后建立的。忽必烈入主中原后,鼓励蒙古族人学习汉语、适应习俗,这为三国文化在元朝的传播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文人创作的散曲有四千余首,其中以三国为主题创作的散曲有四十余首,涉及到的相关主要人物有十三人,其中,有一位是女性(小乔)。蒙古人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整个民族弥漫着对英雄人物及事迹的崇拜情结,而三国世事动荡、英雄辈出的时代,首先迎合了他们价值理念。这也是散曲中三国文化得以兴盛传播的先决条件。元曲中的三国文化大致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两汉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并存。元代统治阶级认为,两汉三国时期是汉文化的起始基础,这一意识影响到了文人雅士们的创作。所以,元曲中三国文化的首要特点,就是“三国与两汉并存”。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曲作中对三国人物及故事的描述。例如,元代文学家庾天锡创作的《雁儿落过得胜令》中,“韩侯(西汉名将韩信)一将坛,诸葛(亮)三分汉(即西汉、东汉、蜀汉)”。该曲作中,作者把西汉时期的韩信与三国蜀汉集团中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元代文学家赵禹生创作的《双调雁儿落过清江引碧玉箫美河南生》中,“诸葛亮八阵图,周亚夫(西汉名将)细柳营。”该曲作中,作者又将西汉名相周亚夫与三国时期的蜀汉名相诸葛亮相提并论。此外,在元曲中除了两汉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作者有时候还会加入其它时代的英雄人物。例如元代文学家周文质创作的《不知宫调新时乐》中,“就出现过千里独行关(羽)大王,私下三关杨六郎(北宋名将杨延昭),张飞忒煞强,诸葛军师赛张良(西汉名将)”之语。该曲作中,不仅有西汉时期的张良与三国蜀汉集团的诸葛亮之间的对比,还有蜀汉集团的关羽、张飞与北宋名将杨延昭的对比。众所周知,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在演义和民间传说中称其为“杨六郎”。作者在曲中引用了民间耳熟能详的名号,不仅使人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散曲雅俗共赏的特点。二、元代文人借以逃避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元代统治阶级崇尚武风,整个社会弥漫着重武轻文的风气。虽然统治阶级崇拜英雄,但对文人非常鄙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雅士们不得志的心绪无处宣泄,只能通过散曲创作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元代著名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庆东原叹世》中,“(刘备)三顾茅庐问,(诸葛亮)高才天下知,笑当时诸葛成何计?”该曲的前半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得遇明主的羡慕之情。该曲后句中的“(诸葛亮)出师未回,长星坠地,蜀国空悲”,作者又借用这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最后来了一句:“不如醉还醒,醒而醉。”这是作者在该曲中吐露出的内心真实想法,在这种不得志的情况下,不如一醉不醒、远离世事的纷扰。另外,元代文学家张可久创作的《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其中“人生底事辛苦……图驷马高车”。这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处于底层社会的疾苦,本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半纸虚名,十载功夫。人传《梁甫吟》,自献《长门赋》,谁三顾茅庐?”后面作者话锋一转,表达了十年寒窗苦读,在仕途上奔波异常清苦。但是,最终也没能像诸葛亮一样,被人三顾茅庐,出山建立功业。作者通过该曲表露了面对残酷的现实,只想远离俗世,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里面。元曲中关于三国主题的代表作品很多,笔者在本文中不再一一赘述。总的来说,元朝统治阶级崇拜英雄的情结,为以三国为主题的散曲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同时,元朝也是广大文人雅士最为不得志的一个朝代,他们在无处宣泄的时候,只有通过创作来发泄内心的积郁。那么,在元曲中凸显出来的三国主要人物又是谁呢?笔者根据诸多三国主题曲作,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发现其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诸葛亮、曹操、周瑜、刘备、关羽、张飞、孟获、孙权、小乔,鲁肃、司马懿、董卓、吕布等十三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诸葛亮,在四十余首以三国为主题的元曲中,诸葛亮总共出现了二十次;相对较多的是曹操和周瑜,两个人分别出现了七次;后面依次为:刘备四次,关羽四次,张飞三次,剩下的人物大多都是一次,个别人物出现了两次。通过这个统计,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元代文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