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电视剧骗了,正史关东诸侯联军讨董,其

《三国演义》里描写关东十八路诸侯是陆续到达会盟地,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东道主曹操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他们会盟之后,由孙坚当先锋攻打水关。剩下的诸侯各据险要,以为接应。济北相鲍信这路诸侯,怂恿他的老弟鲍忠抄小路,去攻打汜水关。可惜,被华雄给斩了。孙坚随后赶到,华雄副将出关迎战。被孙坚为首四大将之一程普杀死。孙坚于是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孙坚只能引兵回至梁东屯住。梁东,即梁县以东,在今河南省临汝县东,在洛阳的南面,离洛阳四五十公里。梁东与东边的汜水关其实不在一个方向。小说这一描述,其实已经暴露了真实的孙坚讨董路线。孙坚是从长沙经襄阳来到南阳盆地,期间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一路北上来到与袁术会师。孙坚休整片刻后,又挥师北上。孙坚再屯军梁东,袁术在鲁阳提供粮草。在梁东,孙坚经历了大败仗,被董卓军队围攻,孙坚只带着数十骑而出。《三国志吴志孙坚传》中详细记载了孙坚的突围经过,与《三国演义》里的描述基本一致。这一仗孙坚败得很狼狈。要不是祖茂带上孙坚的赤,引开了追兵,孙坚差一点就被生擒了。赤帻通俗讲就是红色的头巾裹成的帽子,头巾材质是兽毛织品,所以又叫“赤罽帻”。这是孙坚被写进史书里的标志性形象,祖茂也因为带上了孙坚的才骗过了追兵。而在央视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里,孙坚头戴的明显是个头盔,这应该是道具组的一个失误。小说里“董卓屯兵虎牢,截诸侯中路”一说,其实与正史有契合:诸侯起兵,并不是合兵一处,然后连营驻扎两百里。而是有大致三路的进军路线:北路是渤海太守袁绍,带兵驻屯河内郡,与河内郡太守王匡部队以及后来的并州张杨招募的兵勇,合兵一处,统一由冀州牧韩馥供应粮草。东路是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为主导的联军,外加曹操的义军部队,这一路也是讨董会盟的中心,还组织过盛大的会盟典礼,只不过盟主袁绍此时在河内郡驻守。南路是由南阳太守袁术、长沙太守孙坚和豫州刺史孔伷为主导。袁术和孙坚起兵于鲁阳,孔伷起兵于颍川郡。看地图可知,中路应该指的就是东路大军。这一路本应该是讨董联军的主力,由此路攻打虎牢关,是攻克洛阳最便捷的方式。可惜,军合力不齐,东路各诸侯看到了北路王匡部队,南路孙坚部队相继大败,都不敢向前进攻,整日高歌宴请,早已经忘了联盟的初心。曹操就是看不惯他们,才执意要出兵,可惜一个义军首领的实力太弱了,而且曹操也没有太多作战经验,大败而归,也是差点被生擒,幸亏曹洪及时让出自己的坐骑,才让曹操得以趁夜侥幸逃脱。小说中,曹操在兵败之后,在袁绍给曹操的压惊宴席上,说的一番话,正是曹操邀请大家前来会盟的三路出兵之计:“欲烦本初(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袁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逆,可立定也。”由此看出,袁绍作为盟主,不可能像现在开公司一样,召集十八路诸侯今天从数十公里之外,坐着城际高铁过来,参加讨论,下午又回数十公里之外诸侯自家的营寨,安排统一作战方针。小说和影视剧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矛盾,把这一大家子诸侯,都安排到一个会议室里,上演着尔虞我诈的戏码。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联盟从一开始来说,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大家在各自的地盘上,各自为战,还互有矛盾,彼此攻伐。所以还没等董卓动手,关东诸侯自己内部就乱起来,十八诸侯讨董联盟也就成了千古笑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