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三国演义·既是时代亦是江湖
没错,今天文章提及所要回到的那个时代,便是天下群雄四起,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的三国时期。而只要一提到三国,便一定会有几位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历史人物,出现在大家的脑海,受《三国演义》中诸多改编成份的熏陶,以及诸多以三国为题材的现代商品所影响。我们往往会对三国中的抱有着近乎于对神话志怪故事的心理,三国仿佛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更像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江湖世界。毕竟《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先生根据历史事件改编写就的小说作品,里面有诸多与真实历史并不完全相符的地方,然后便是有些被大家牢牢刻入脑海的,许多经典片段和英雄人物。比如那因张飞三声暴喝而被生生震断的沮漳当阳桥、在潼关城下,赤膊上阵流血百处却越战越勇的虎侯许褚、力破刘备复仇之势,一把火点燃了蜀汉王朝的美少年陆逊......02蜀汉之智·诸葛孔明
诸如此类,还有太多太多传神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演艺故事,而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位,也是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蜀汉江山的核心之一,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军事大家——诸葛孔明。在陈寿所书《隆中对》中,我们便可以从第三人称视角全面且详细地了解到,本安居深山茅屋的诸葛亮,是一个具有着怎么战略格局思想的军事大家,以及他走出山林入世从军的整体过程。诸葛亮的英明事迹,必是所有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哪怕没有读过三国,也必然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样的一号大能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一生可谓传奇,谋略统军、辅政治国、征国土平内患,再到其逝世之后,显圣于定军山庇佑生灵,二火初兴的预言得以验证。与诸葛亮相关的诸多事件,都将诸葛亮烘托成一位无所不能,谪仙一般的传奇人物,诸葛亮那近乎传说级别的人物形象,和他本身便所具有的个人能力和超乎与常人的优秀素质是一直都被大众所认可的。但如若结合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内容,其实我们也就会发现很多被刻意演绎的地方,以至于这些地方变成大家心中的矛盾点,并就此争论不休。03火烧藤甲·七擒孟获
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节,便是可以拿来证明上述观点的最好论据。刘备死后,蜀汉之地更显动荡,而位于蜀汉南部的各族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但当时局紧张,蜀汉仅存的几位得力上将,均已被各自派往镇守蜀汉要镇,无奈之下诸葛亮便只能亲自上阵,平定南中内乱。动乱势力的首领,便是来自于蜀汉南蛮之地的孟获,在其与诸葛亮的初次交锋中便败下阵来,诸葛亮将孟获诱入陷阱,被蜀汉军生擒押进了诸葛亮的军帐之中,之后的故事我们便不多做细述。孟获被部下出卖以致被擒获两次,被诸葛亮以计谋智取遭擒,被堂堂正正击败致受擒三次,而其中最精彩的情节,则莫过于孟获与诸葛亮的最后一次较量——诸葛亮智取乌戈国主兀突骨的藤甲大军。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乌戈国是个十分玄妙神奇的国度,那里不仅有着只有本国人饮下才无毒无害的泉水,还有着经由桐油浸泡、阳光暴晒最终裁剪拼装而成的坚硬藤甲。受泉水滋养身躯、穿戴刀枪不入的藤甲的乌戈国军队,奇兵一出便是所向披靡,但其所穿藤甲的致命弱点,很快便被诸葛亮洞悉。于是在藤甲军被诸葛亮诱骗至山谷死地之后,一直从天而降的燃火箭矢便葬送将整支军队。而情节中引人猜想、争议的关键点也在此时诞生——诸葛亮立于山谷之上,悲切的感叹道:“必损寿矣!”诸葛亮跟随蜀汉建功立业,在与藤甲兵一战之前,共三次以火攻为战术。火烧博望坡夏侯惇部几乎覆灭、火烧新野大败曹魏第一守将曹仁,再者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赤壁之战,尤其是在赤壁一战中,曹魏30万兵马燃成一片火海时,诸葛亮也未曾发出那般必损寿矣的感叹。那诸葛亮为何会发出此般感叹呢?不少人说,之前诸葛亮是顺应天时,为汉室征战所累血债不损己身,但与藤甲军一战却大为不同,是私造杀孽,自然会亏损阳寿。但个人认为,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这样,要知道在《隆中对》的记载中,诸葛亮对蜀汉未来的规划里,便已明确说明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所以我想,正是因为此诸葛亮才会将孟获七擒七放,因为诸葛亮的本意,并不是靠武力镇压内乱,而是要将骚乱和平解决,以稳固蜀汉江山的长治久安。但火烧藤甲兵的做法,无疑是与其本意背道而驰,虽然一方面稳定了内乱,但从大局上考虑,则定是属下下之策。04结语
三国时期发生的那些历史事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无疑是还能找到不少类似的事情的。所以这历经无数春秋更迭的土地,除了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累积了数不尽的人文财富,而今日之时,距离文明初始的那一刻已经有了数千年的间隔。但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期间各个朝代的更迭纪传,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伟岸背影的每位传奇人物,都不曾消陨于时间的漫漫长河之中。纵使那些已经归于历史的文明以及其凝结而出的文化,与我们有着数千年光阴的距离,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书本、影视作品等等途径,知晓那些千百年前的尘世过往。对此,我们不得不感激敬佩,那些有远见有格局有胸怀韬略的文人志士们,是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了时间的身影、历史的痕迹,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我们有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感到十分自豪的一点——中国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从未出现过文化断层的唯一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