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点重重的草船借箭,三国演义中未解之谜,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发生赤壁之战中脍炙人口的故事。诸葛亮应允周瑜,并立下军令状,在三日内制造十万支箭矢。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利用大雾天成功诱使曹军放箭,借来十万余箭矢。草船借箭剧照。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那么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呢疑点一:首先来看古代弓箭射程。弓箭的射程最理想状态可达米左右。按照士兵配备弓箭,米就足够远了。弓箭射程超过米的距离就很难杀伤衣着盔甲。按照当时情形,诸葛亮将船停放的位置大概在离水寨米左右最为安全。但当时描写天气为大雾天,那么如何将船停在安全距离呢?若远了,曹军弓箭射不到。若近了,能看到曹军,弓箭的杀伤力必然能伤到船中擂鼓的士兵。疑点二:根据米距离来算,这么远的距离想要凑齐十万余支箭需要曹军射出来多少支箭呢?按照概率,在米距离进行盲射。最多能有10%的弓箭能射中船,并将箭矢保留在船上就已经是很惊人的命中率了。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根据所获箭矢数量约十余万来说,根据上面几率推算,曹军需射出来一百余万支箭。按照古代弓箭兵一般连续拉弓射箭,所能射出的极限大概是20次。也就是说曹军发起了六万的弓箭兵进行射击,上文所写一万人恐怕数量不够。哪怕曹军不识水战,也不至于愚蠢到在未看到敌军的情况下。就动员将近六万弓箭兵,并调拨一百余万支箭进行盲射吧?疑点三:诸葛亮一生用兵从不涉险。唯一一次摆空城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诸葛亮草船借箭时,船上插满了草人。若曹军使用火箭射击,岂不是满盘皆空?这么明显的可能性,后人想得到。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必然也想得到。毕竟只是大雾天,而不是雨天。曹军完全可以释放火箭,既能杀伤敌人,另外能引燃敌方船只,借火光了解敌军船队数量。最后,草船借箭真的是诸葛亮所为吗?草船借箭的真实人物在《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有所记载:“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历史明确记载草船借箭是孙权的故事。但无论是孙权还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疑点都是极多的。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95.html